市发改委:“四大工作”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空间布局优化是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重点项目建设是关键,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沈晓钟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统筹推进。
空间布局优化是基础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立足重庆特殊市情,作出的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决策。”沈晓钟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融入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重庆只有三分之一的区域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产业发展与人口、土地呈现错位分布,并且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区域存在盲目同质开发的情况,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意见》专门提出:“依据五大功能区域功能定位,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科学定位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他认为,当务之急,我市要在宏观层面加强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综合采用产业、投资、财税、要素、环境等政策,尽快形成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在工作层面要严格执行主体功能规划,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完善市域城镇规划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
“一般来说,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与工业化进程正相关。”沈晓钟介绍,当前重庆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措施。
近年来,我市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自2007年以来首次超过工业,工业结构也由汽车摩托车产业“一枝独秀”调整为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双轮驱动”,工业节能降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他表示,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优化增量”和“控制存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增量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作用,前者包括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后者重点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等。
重点项目建设是关键
“生态环保重点项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既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推进节能减排降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关键措施,更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民生实事。”沈晓钟说。
他认为,直辖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未来,我市需要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加快策划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
《意见》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环境经济政策调控,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沈晓钟表示,近年来,重庆在资源与环境权益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环保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等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要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推广,更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一是创新建立市场的政策工具,包括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培育壮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培育节能认证市场体系、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等;二是完善利用市场的政策工具,包括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以奖代补”“需求端补贴”“基金化运作”等财政政策,落实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绿色金融政策等。
首席记者 阳炆杉 实习生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