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在水土高新园的机器人产业园观看跳舞机器人表演。记者张锦辉 摄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争相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的浪潮。在重庆,多个区县和企业也跟风挺进。
专家担忧,这样发展下去,机器人产业有可能步光伏产业后尘,陷入产能过剩、低价抢市场的困境。
对于核心技术和应用型人才双双缺乏的重庆来说,从市级层面重新规划布局机器人产业,扭转多个区县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否已刻不容缓?
各路资本一哄而上
10月24日,重庆市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供需对接会在永川区举行,100余家智能装备企业现场进行了供需对接交流,有20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与永川区正式签约,抢驻重庆市数控机床暨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这是各路资本争抢重庆机器人市场蛋糕的一个缩影。
据重庆元谱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元谱公司)董事长王政介绍,近两三年来,抢占市场的不但有新出现的专业机器人公司,也有凑热闹的“杂牌军”。
这些“杂牌军”中,部分是汽摩、机械制造企业,它们在经营主业的同时,“顺便”尝试一下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还有的则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这种公司的创建者,大多曾在机器人行业工作过。
事实上,近两年来,不少区县趁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契机,争相规划布局机器人产业园。
据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何国田介绍,我市机器人产业规划了三个功能区。2013年,两江新区、江津区和璧山区分别抢到了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及特种机器人功能区的“入场券”,并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除了这三大机器人产业园,永川、大足、渝北、合川和巴南等多个区县也不甘落后,纷纷在谋划发展机器人产业。”何国田告诉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