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创新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列车驶往更好方向

2014-03-04 16:19:56 来源:中国政府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让市场知道,政府的手什么时候会动,什么时候不会动

“钱荒”事件发生20天后,李克强公开阐述了自己的宏观调控思路。7月9日,在广西举行的一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这并不是李克强首次提出“合理区间”的表述,但却是他第一次对“合理区间论”做出的具体阐释。他解释说,所谓“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政府就不去干预刺激,而是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合理区间论”提出的当下,正是中国经济去年最困难的时期,出口数据大幅波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唱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没有人知道政府会不会救市。一位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不要说社会上,我们自己一些工作人员都坐不住了。大家都很疑惑,政府怎么还不采取措施?”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曾追求高度灵敏的调控政策。“猪肉价格降了,我们马上补贴农民,修冷库增加储备。结果冷库还没修完,价格又上去了,根本跟不上市场。” 这位工作人员说。

而“合理区间论”的意义在于,它给了市场主体一个明确稳定的预期,让他们知道,政府的手什么时候会动,什么时候不会动。“既不让市场觉得,一有困难政府肯定出手,也要让市场相信,真正遇到了困难,政府不会不管。”他说。

如同一剂“定心丸”,“合理区间论”很快获得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积极回应,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指受此鼓舞,小幅走高。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李克强为经济增速划下了一条线,给中国和全球股市提振了信心。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则认为,这是中国领导层向市场和公众发出的“明确、坚决的信息”。

“合理区间论”提出两个月后,中国经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研究机构也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此前“唱衰中国”的论调纯属假警报;创造“金砖四国”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称:“我坚信中国10年平均增速7.5%的抱负很可能实现。”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事后分析,“上下限管理”和“合理区间”的说法,对提振市场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此认为,今后的经济不会比2季度更糟糕,应该会上去,所以我有钱就要花,有钱就要买设备、雇工人,事实上达到了激活货币存量的目的。”马骏说,“去年3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合理区间论’的提出,给了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

10月21日,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再次拓展了对“合理区间”的表述。他说:“我们要引导市场预期,确定合理区间,下限是经济增速不低于7.5%左右,上限是CPI不超过3.5%左右……在这个区间内,尽可能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

一位政府人士后来评论说,每个经济指标都有一个上下浮动的空间,但把几个指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一个区间,这是一种“创造性发明”。“这源于克强总理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也源于他多年执政地方、中央积累的实践经验。”

我们能感受到,总理有很大的改革动力和决心

去年3月,李克强出任总理当天,一篇报道这样写道:“当多数国人对这位中国经济巨轮的新任掌舵人充满期待之时,熟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专家学者,却对未来的航程不无忧虑……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乏力,而中国正面临学界所称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中国经济患上了一种“病”,身体“又虚又滞”,一方面需要“补”,但同时又消化不良。而李克强给这种“病”开出的药方,就是改革。就任总理一个月后,他主持召开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时说:“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要对症下药……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固本培元,增加经济发展的元气。”

在许多境外媒体报道中,李克强最鲜明的标签是“改革”和“市场”。十八大过后6天,他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成为当年网络最热的金句之一;而在就任总理当天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他公开承诺,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自我革命,“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事实上,记者会结束后第二天,李克强便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就是研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会议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内容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李克强明确要求,各部门要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扎实推进改革”。

一位国务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一年来,她见证了很多改革“加快推进节奏”。她说,过去各部门想改革,需要自己报方案请求批准,而现在,国务院领导会主动询问各部门,“你们有什么改革方案”?

这位工作人员透露,她所在处室正在协调24项改革研究课题,而且“研究和落地同时进行”。她和同事们的工作内容,早已从过去的“传递文件”变成了“督办改革”。

“我们能感受到,总理有很大的改革动力和决心,很想改。”这位工作人员说,“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些改革进程,可能会进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还可能被列入政府工作计划,这些都使我们感觉到,改革在提速。”

2013年,李克强先后两次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他还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措施严控新设行政许可、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等举措。截至当年12月,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而这些以“削权”为主旨的改革,换来的是市场的大大松绑和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7.63%,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29.98%,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实际是“市长经济”或“县长经济”,政府负责人像是那个地区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权力边界,让市场发力。而政府致力于回归市场的改革,相当于“再造中国的经济发动机”。

改革当然会遇到阻力。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此前推进的一些改革,也曾遭遇个别部门抵制,但李克强总理的改革决心更为坚定。他在去年11月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一抓到底。”

他同时提出,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放管结合”,建设法治政府。“政府不能当‘司机’,直接开车上路,但要管好服务的‘路灯’和‘红绿灯’,当好监管的‘警察’。”

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2013年,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源源不断释放的“红利”,是中国经济“反转”的重要驱动力。一位政府人士对此也持相同观点:“简政放权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重大措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还在一步一步推进,这对市场预期的改变非常重要。改革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不仅会影响当前,也会影响长远的市场信心。”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精彩热图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