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创新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列车驶往更好方向

2014-03-04 16:19:56 来源:中国政府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让经济火车驶往一个更好的方向

2013年9月11日,李克强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首次提出了“中高速增长”的概念。他说:“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7.5左右的增速……符合发展规律。”

一位分析人士解释,所谓“中高速增长”,就是经济增速低于过去的两位数,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高速增长。

也是在同一场讲话中,李克强强调:“中国未来的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必须是保证就业和居民收入相应增加的增长。”

《日本经济新闻》就此评论:中国已经进入不再为增长率一时波动而或喜或忧的时期。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中国已经决意调整经济模式,在增长上舍量取质,使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

过去一年,李克强主持召开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政策措施: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微企业暂免增值税、营业税,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大力发展供给短缺的养老和健康服务业,重点加强节能环保等“符合结构升级方向的产业”;发放4G牌照,推动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发展等。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李克强说:“推动经济发展,不光要稳住政策、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还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内需。”

英国路透社此前发表评论称,中国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之所以得到“反转”,完全得益于政府精准的“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另一位政府人士分析指出,中央政府过去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谓“双向发力”: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就像针灸一样精准点穴。他说:“这是一种宏观调控理念的创新,我们不简单地追求速度,而是追求健康的发展,追求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

10月底的一次经济座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宾”。马云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淘宝即将举行的“双11”大促,李克强赞许道:“你们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

他说:“我们对新经济要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新经济不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还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他同时笃定地说,我们要用改革为新兴生产力护航。

也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和三位经济学家再次讨论起“中高速发展”的问题。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放缓是必然的,但要解决困难和问题、稳定就业,就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坚持发展优先,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他说:“我们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和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

一位分析人士就此评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相当于足球队“要从‘甲B’升到‘甲A’玩”,这将使中国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跃升到新的位置。“将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纳入宏观调控,既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传统智慧和现代理念结合的全新思路。”

《德国之声》的评论更加言简意赅:“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让中国经济火车驶往一个更好的方向。”

创新的理念有助于破除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从长期或短期看都是极好的事情

去年10月21日,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经济形势报告。在这场被媒体评论为“经济公开课”的报告中,李克强分析阐述了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并且第一次用“保持定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完整阐述了他对创新宏观调控的理念。

他用“柴薪”比喻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银根、多发赤字,那就像古人讲的‘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他同时强调,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但不能“不动”。“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停在那里晃两圈儿,没准儿就摔下来了,所以还得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此时,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浅U形反弹”,媒体也早已不再怀疑新一届中央领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一家美国报纸评论说:“关于中国,大家都同意的旧观点是,这是一个政府为追求最快经济增长不惜一切代价的国家;而现在大家都认可的新观点是,这是一个政府可能在主动放慢增长的国家。……这意味着一个放慢的增长率,但也是一个更可持续、更和谐的增长率。”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本届政府选择“创新宏观调控”的理念,是推动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唯一选择。“货币量已经太多,‘放水’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生工程构成了财政支出的刚性需求,财政赤字也没有太大空间。”他说,“可以说,政策的腾挪空间非常有限,这也倒逼政府必须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梳理以往新闻便可发现,本届政府对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最早表述,始自去年6月8日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座谈会。李克强总理当时强调,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他同时提出五项具体措施:深化改革、压缩行政开支、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抑制消化过剩产能,以及进一步采取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举措。显然,这与其后的“合理区间”、“黄金平衡点”等理念一脉相承。

一位国务院工作人员透露,早在李克强出任总理之前,“转型”和“创新”就是他最常提到的两个概念。这位工作人员推测,创新宏观调控的思想,或许几年前就已经在他的脑中初步成型了。

事实上,在完整阐释这一理念之后,李克强一直在不断丰富、完善着他对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理解。今年1月,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意见的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伟的一番表述引起了李克强的关注和兴趣。

刘伟说:“我国经济承受失衡的能力正在增强,根据现在的情况,经济增速稍微低一些,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是可以承受的。”

李克强听得十分专注,并且不时认真记录着。整场座谈会结束后,他对刘伟说:“增长率和就业率的关联。请你帮助再认真研究一下。讲增长率不能只保证新增城镇人口的就业,还要涵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

有理由相信,引导2013年中国经济“反转剧”的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今后几年依旧会是中国这艘经济巨轮航行的“罗盘”。一位政府人士评论说:“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不是应对危机的一时之举,而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长久之策。”

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在此前评论表示,这一创新理念有助于破除中国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长期看是极好的事情”。(肖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精彩热图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