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局和乘客委员会上周五举行对话,商讨城市公交线网优化方案。
在全面收购和托管公交的外资和民资股份后,南京着手重整公交资源。市城建集团负责人认为,改革不是重烩“大锅饭”,而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更好地服务城市和居民出行。
公交市场化:起过积极作用,但如今已走到尽头
7月28日,南京中北发布公告,将分公司南京中北巴士整体委托市公交公司经营管理,随后,中北威立雅、新城巴士的股份被后者收购。一系列密集的资本运作后,7月30日,南京公交集团成立。
南京城建集团副总周仪介绍,南京公交市场化改革曾领全国风气之先,如今重回政府怀抱,是“公交优先”的需求。这不是说,当初的公交改革是错的,恰恰相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曾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南京公交市场化发起于上世纪末,公交当时还是“短缺经济”,面对城市扩张的巨大出行需求,中北、雅高等社会资本积极进入,使运营车辆从2000多辆增加到6000多辆,线路从三四十条增加到200多条。那时油价很低,公交还是赚钱的行业,南京中北每年都有千万元的利润。
但近年经营环境急转直下。油价不知不觉涨了三四倍,员工工资翻了倍,而票价一直维持1元,导致南京公交企业全部亏损,总额达8亿元。个别企业负债率已达90%,接近破产边缘。由于企业不愿再追加投入,公交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社会观感度差,服务上不去,相当一部分老旧车超期服役。
公交市场化的另一负面影响,是企业的逐利本能与公交的公益性要求不一致。在南京,主要交通走廊各家争抢客流,甚至不惜与地铁争客源;而边缘地区、偏远新区无人问津,线路冷热不均,各家挑肥拣瘦,损害的是城市运转和市民出行。
回归公益性:运营环境变了,服务城市的使命重了
新成立的南京公交集团搭建了“3+1”的企业架构:公交江南公司、扬子公司、江宁公司和场站公司,分别负责主城、江北、江宁的公交运营和全市的场站建设。
“打破了原先各公交企业的‘小九九’,城市可以兴利除弊,整体布局。”市交通局公交处处长朱明明介绍,这次线网整合遵循四个原则:城区减复、衔接轨道、外围扩充、远郊扩网。主城区削减与轨道走廊重复的公交线路,减少和缩短穿越性长线。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同步配套和调整,依托枢纽站完善与地铁接驳。而在城市外围和远郊,扩大公交线网覆盖。尤其注意做好公交线网与经适房的配套。
市交通局局长陈雷介绍,公交重新整合后,将按照一体化、均衡化服务要求,和各类交通工具紧密衔接。新成立的场站公司,将成为各公交条线的“大物业”、“枢纽站”,通过自身布点优化公交线网。譬如继铁路南站枢纽站之后,南京小红山枢纽站也将投入使用,并将开建马群枢纽站,分别接驳城南、城北、城东等方向的公交线网,并使铁路、地铁、公路、公交接驳一体化。
按照南京市规划,到2015年公共交通出行率要达50%,地铁公交各分担一半。陈雷认为,在私家车快速进入家庭和城市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要提高公交的吸引力,除了公交布局合理、服务提升外,还要维持低票价,这不仅惠及市民,也能促进城市交通有序发展。“公交经营的环境变了,使命重了,只有政府主导,才能进行这样的调整。”
螺旋式上升:企业比试服务,政府购买服务
从最初国资“大一统”,到“三驾马车”逐鹿市场,如今又重回“政府怀抱”,市民的担心也随之而起:这是不是重烩“大锅饭”?
对此周仪表示,南京公交改革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螺旋式上升。如今重回公益性将通过制度设计,革除公用行业的体制机制弊端。
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院董事长杨涛认为,没有一种公交运营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北京财政斥资百亿元“大包大揽”,南京花不起;香港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南京百姓不会答应……在公交优先的原则下,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但基本前提是:政府主导而不能包办,公交借力市场切忌市场化。
专家认为,南京公交改革,其实是参照欧美一些国家“政府购买公交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组合。周仪介绍,市政公用行业都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放任市场与公益性相悖,政府包揽又带来效率低下。南京的设想是,通过“3+1”的组织架构,剥离所有非公交营运的资产,如场站站房、公交物业、广告、酒店、出租车等给场站公司,使之放手经营,补助公交,而公交企业专心运营,政府补贴也有了对等谈判机制和沟通认定。
“我们的确不鼓励公交企业在同一地盘上相互搏杀,但希望他们在不同区域展开服务竞争。”朱明明介绍,按照管运分离原则,南京将建立政府购买公共交通的长效机制,通过公交补贴政策,在全行业实行成本规制和经营评价制度。三家公交公司“三分天下”的布局,就是为了促使它们展开“比较竞争”,使公交的营运服务透明化,政府将在全行业平均服务水平和成本消耗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予以补贴。(王梦溪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