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星,有一颗是你——杰出女记者黎星在美国最后的日子

   奇迹没有发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令人揪心。黎星一直昏迷不醒,依靠呼吸机和大量的输液坚持着生命。幽暗的病房里,悬挂在墙上的电视机无声地变幻着场景,投射在她洁白的病床上。黎星紧闭双眼,胸口随着呼吸机的频率微弱地起伏着。丈夫和女儿坐在她的病床边,默默地握着她的手,祈祷着病情的好转。8月5日早上,黎星在纽约工作的妹妹也不顾身孕,和丈夫一起赶到了医院。大家守候在重症监护室外的家属休息区,心情沉重,担心着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突变。

   在北京,报社领导召集紧急会议,决定主管国际传播工作的高岸明编委紧急前往华盛顿看望黎星并全面安排相关救治工作。高岸明搭乘最早的航班,于6日傍晚抵达华盛顿,并从机场直奔黎星的病床前。看到病痛折磨中的黎星,高岸明哽咽无语,他鼓励辰北一定要坚强,大家共同帮助黎星度过难关。

   令人揪心的是,黎星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病情不断在恶化。医生告知,黎星颅内大面积出血,脑组织在渐进性肿胀。这种情况意味着,不仅仅手术的机会逐渐失去,最凶险的脑死亡也在发生之中,而脑细胞的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是脑溢血为什么死亡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

   黎星的病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不在华盛顿,他委托杨子刚公使、何金勇参赞和新闻处王保东参赞前来医院看望。黎星的老朋友,人民日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温宪立即前来看望。大家都期待奇迹的出现。

   美国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无力回天。8月7日下午2:45分,在经过近72小时与病魔的抗争后,黎星静静地离开了。她的心跳在屏幕上渐渐拉成一条直线,一颗星星升上了空中。

   深爱她的丈夫辰北泣不成声地说,“是我没有照顾好你呀!你为什么要走的那么快?”黎星弥留之际,辰北深情地抚摸着黎星的面颊,他多么希望此时的黎星能和往日一样,给他一个温馨的笑容。宵宵缓缓趴在妈妈身上,最后一次感受妈妈的体温。宵宵轻轻地为妈妈梳理几天都没有梳理得头发,经年的操劳,当年中国日报青春美女记者的满头青丝,已经有不少花白。妹妹黎俊是家里的小妹妹,她比黎星小15岁,黎俊是在姐姐的呵护下长大的。在病床前,黎俊不知道为姐姐留了多少泪。此时此刻,她最后一次握着姐姐的手,泪水模糊了视线。

   黎星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温宪夫妇闻讯,马上驱车赶来。看着仿佛睡着了的黎星,温宪如同埋怨老朋友:“黎星呀黎星,你就是太累了!你为什么要那么匆忙?”温宪握着已经开始失去体温的黎星的手:“黎星,一路走好!”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美总站站长李萍赶来,她简直不敢相信,几天前才刚刚到黎星家中做客,而这是她在华盛顿第一次有机会到朋友家里做客,虽然认识不久,由于年龄相仿,话语投缘,李萍把黎星当成亲密的好朋友。不料想,美好的事情竟然那样的短暂。李萍不断地擦眼泪,她不敢相信黎星真的走了,她看着黎星安详的面容不断地摇头:“黎星, 黎星, 你为什么会这样?”

   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葛相文也马上赶到了医院。他凝视着黎星熟睡般的面庞说,“黎星,你太辛苦了,你看看你,怎么憔悴成这样!”

   温宪回忆道, “黎星一到华盛顿工作,就全力以赴投入采访报道的第一线,表现出了高度敬业的精神。无论是在一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芝加哥佩顿中学先期采访现场,还是在三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场,无论是在华盛顿各智库研讨会,还是在外国记者中心各种新闻发布会,我们都能见到黎星忙碌的身影。”

   黎星是一名“全媒体”记者——在各个新闻事件现场,她不是举着相机抓拍,就是端着摄相机摇摄,或是捧着笔记本电脑埋头工作,不时提出很有见地的问题。她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充满激情地努力工作,为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竭尽全力。

   魂归故里

   黎星的离去在中国驻华盛顿新闻机构产生巨大震动。中新社首席记者吴庆才,中国青年报驻华盛顿记者鞠辉,正在北京的法制日报驻华盛顿记者邹强纷纷表示,惊闻噩耗,大家甚感愕然与痛惜;华盛顿的天空陨落了一颗耀眼的星辰,这是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率团参加旧金山翻译家大会的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万万没想到,他7日晚刚回到北京,收到的第一个短信竟是黎星辞世的消息。黎星采访了大会的主席,副主席,写了专访,把旧金山印刷的、安排有大会信息的中国日报美国版送到会场,在开幕式上大会主持人举起来给大家看。黄友义不胜唏嘘地说,“我们在会场分手时,她微笑着挥手,竟成永别。她是一位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好同志。她的离去不仅是他们家庭,不仅是中国日报的损失,也是我们大家的损失。”

   爱荷华大学新闻学教授Judy Polumbaum是黎星30年的好友,情同姐妹,亲如家人。她7日晚上赶到华盛顿,看望黎星的家人。“她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特别是工作方面,对待工作非常严肃。但是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随和的人,即使在非常紧张的时刻,她也能从容面对,”Judy说。

   黎星总是乐于助人,从不犹豫。两年前的冬天,北京暴雪,交通瘫痪,Judy刚下飞机,受困机场。她向黎星求助,黎星和她丈夫立即出发前往机场。“他们乐呵呵地开车过来接我们,仿佛不是我在求他们帮忙,而是给他们了一个机会开车在雪中探险,”Judy说。

   54年前,一对外交官夫妇,把他们的女儿降生在民主德国的东柏林。这就是黎星。54年后,一对国际传播的伉俪,在华盛顿开始了他们新的征程。黎星有很多想法还来不及实现,她就匆匆地把生命定格了。一位中华儿女,父辈代表国家出使欧陆,把他们的下一代降生在异国他乡;到了自己大展身手的年代,骄傲地以中国记者的姿态出现在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华盛顿。或许是一种宿命,黎星,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华儿女,就是要出生在远离故土的异国,就是要在太平洋的对岸画上生命的休止符。这仿佛告诉我们,黎星一生的使命,就是跨国家、跨文化的沟通。

   没有出生在中国,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在中国,这或许是黎星的遗憾。哭红了眼睛的辰北,将会带着黎星最终回到故土。按照黎星生前的愿望,黎星的骨灰,将伴随着亲人的泪水,分别在美国的大西洋海岸和中国的太平洋海岸撒入大海。

   这是我们对黎星最恰当、最崇高的礼赞。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谭英姿 常君 里戈) 编辑:张少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