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振兴东北政策密集出台,抢抓这些历史性的机遇,已经成为当下辽宁每个领导干部的“命题作文”
■“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这“三感”时时回荡在领导干部们的耳边
■启动三个“倒逼机制”,自我加压,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寒冬已至,2014年正步入尾声。但眼下在辽宁,没有人 “猫冬”赋闲,而正紧锣密鼓地启动一个新的开始。
11月13日至14日,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和省长李希带队的辽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短短两天,从城市规划馆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再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家认真听、仔细记,争抢提问,努力学习并寻找着可在辽宁复制、推广的制度和经验。
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代表团成员连续作战的镜头,仅仅是这个冬日里,我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
其实,从8月28日,接到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28号文件)这个文件的那一天开始,全省很多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就已经行动起来。
28号文件给辽宁打开了“机遇之门”。这些千载难逢的机遇,简单概括起来有九大项,有对民营企业的,对国有企业的,对科技创新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对完善城市功能的,对开放战略的,对金融发展的,对民生保障的,对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等。
古人云,见机不遂者陨功。
抢抓机遇,是当下辽宁每个领导干部的“命题作文”。
新战略打开辽宁发展新空间
过去十年,实施振兴战略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是阶段性的,还不稳固、不平衡、不全面,制约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并未根本消除。辽宁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构建起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人人参与、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投入与产出明显不足;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央企与地方经济融合程度不深;资本市场发育迟缓,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
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全省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增速稳中趋缓,稳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经营困境仍未改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
一系列问题扼住了辽宁发展的咽喉。怎样切开瓶颈,走出困局?
辽宁在思考。
中央领导同志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着重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2014年3月26日,李克强总理到辽宁考察,也为辽宁指出改革创新的方向。
6月10日至18日,中央办公厅督查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总工会相关工作人员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组成专门调查组,赴辽宁进行了回访调研。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办公厅回访报告上对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重要批示。批示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思想深刻,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作出了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同时,深入分析了当前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要求。
特别是,批示把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发展,放到时代与全局的大坐标系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全新的坐标中,辽宁的 “横坐标”和“纵坐标”都被无限延长,发展空间豁然放大。
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深陷困惑的辽宁老工业基地的 “迷局”。
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28号文件。 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28号文件,《若干意见》也正在酝酿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