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辽宁。
瞬间,被密集出台的政策、利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包围。
35项举措 送给辽宁政策“红利”
28号文件全文共8800余字,包括11个方面35条措施。用省政府研究室主任乔军的话讲,“字字皆机遇,条条是红利”。将其归纳、细分,可以概括为以下九大方面:
民营企业如鱼得水。 28号文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松绑、放权。辽宁的各类市场主体将在“下放审批”、“减少审批”等新政关键词的作用下竞相迸发活力。当市场被激活,民营企业便如鱼得水。按照28号文件,社会资本能参与国家级重大投资示范项目,民间资本能设立民营银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也可广纳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的加入。
国有企业轻装上阵。 28号文件的“重头戏”之一是助力国企求突破、甩包袱。辽宁国企多、负担重,改革的难度也大,28号文件鼓励并支持国企改革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28号文件的支持下,国有资产能够资本化、证券化,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员工可以出资参与企业改制,中央企业与地方将共建产业园区,国企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望用两至三年时间得到妥善解决
科技创新冲破障碍。 28号文件是推动辽宁科技创新的“有形之手”。其“形”在于利用政策、资金、项目进行多方面扶持,例如,设立引导创新链整合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东北给予重点支持。
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辽宁要振兴,关键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文件中,辽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方向更清晰。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国家重点工程将优先采用国产装备,还将扶持优势装备走出去;新兴产业方面,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航空企业都将获国家重点培育;服务业方面,旅游、创意、影视、娱乐、电子商务等都有政策红利,大有可为。
城市功能焕然一新。文件为辽宁各城市启动转型引擎,描绘出宜产宜居的新蓝图。借助政策东风,辽宁的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将由国家拨款支持,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可以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改善,资源型城市也将在资源开发补偿和利益分配共享方面健全机制。
开放战略全面提升。为加快辽宁的开放步伐,28号文件送来了 “助推器”。大连将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沈阳将建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大连金普新区被确定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丹东将成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铁岭也将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辽宁的开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升。
金融体系强化支撑。辽宁振兴发展一直纠结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28号文件将帮助辽宁解决这个 “短板”。相关政策十分解渴,包括:试点民营银行、设立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发行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企业债券,等等。
民生福祉切实保障。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28号文件的民生政策含金量极高,如提供资金支持,让棚户区改造速度更快;提供政策倾斜,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提供针对性举措,确保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生态、基础设施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借。 28号文件释出政策利好:国家涉农资金将进一步对东北倾斜;工业废弃地和老矿区的治理再生将由政府支持,通过市场运作;京沈、沈丹、丹大等快速铁路,铁岭至本溪等高速公路,大连新机场、沈阳机场二跑道建设都将加快推进;还将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
自我加压开启“双向模式”抢占先机
机遇是有时效的。
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厚爱,35条政策倾斜,各部委不断加大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向东北流动的优质资源和好项目……一系列利好的消息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都向我们扑面而来。但辽宁怎样去迎接这些机遇,靠什么去抓住这些机遇,怎样迅速地把机遇变成自己发展的机会,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离不开一个“抢”字,也就是说,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使辽宁走在新一轮振兴前列,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极。
在28号文件正式下发的第一时间,省委书记王珉就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贯彻传达,省长李希先后三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认真传达学习,研究任务分工。
7月24日,我省及时调整充实了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和省长李希任组长和副组长,并组建了12个重点推进组。
9月24日,与28号文件35条政策对应的一个庞大而缜密的148条任务分工方案,就下发到全省各地区、各部门。 “任务分工实行报告制度,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分解任务,研究制定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将完成任务情况每个季度书面上报一次”,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发改委主任王金笛介绍。
35条对应148条,而且每条都有责任人和负责单位、地区,本来已经非常细化的方案,还要再分解、再落实,这是为把28号文件每句话每个字都吃透嚼烂,变成可迅速操作的项目,从而把每一项政策都实实在在抓在手上,变成我们自己的发展机遇。
正像乔军所说:“28号文件是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明确提及给辽宁的政策,我们要当仁不让,扎实推进;文件中的政策没有指明针对地区,但与辽宁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必须要全力争取,坚决拿到;文件中辽宁目前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政策,我们也要努力跟上,作为一种目标,积极准备。 ”
“我们要以 ‘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打破坐等观望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早准备,抢抓先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讲的“三感”,时时回荡在很多领导干部耳边,也加快了辽宁“急行军”的脚步。
9月中旬以后,为加强地方与央企深度融合,吸引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走进辽宁投资合作,我省密集举办“东北振兴央企辽宁行”、“东北振兴知名企业辽宁行”等活动。 63家央企和252家民企积极布局辽宁、融入辽宁,与辽宁企业展开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经贸洽谈、项目对接,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溪市主动叩响10多家重点央企的大门,广泛寻求合作机会;与10家央企成功对接的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跟进进展,力争项目平稳落地。
如果说,抢时间,抢速度,抢政策,抢项目……是“正向”地抢,那么,自我加压,启动“倒逼机制”,挤压我们“肌体”上长久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形成的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使之迅速恢复健康,则是“反向”地“抢”。
省长李希提出,当前要注重用好三个 “倒逼机制”,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市场倒逼机制”就是用市场倒逼企业调整结构、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强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优胜劣汰,让企业和企业家都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问题倒逼机制”就是用倒逼机制,聚焦突出问题,改革老工业基地长期形成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整改倒逼机制”就是用整改来倒逼我们以更大的力度抓改革、以更大的决心来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无论正向“抢”,还是反向“抢”,方向不同,但殊途同归,就是尽快缩短目标时间,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