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雷锋——专访“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

2012-03-03 08:59:2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我的兄弟叫雷锋——专访“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

  “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正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一项更重要的事业

  我今天听一位同志对另一位同志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吃饭是为了或者,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回到地方的张兴吉一直默默无闻。除了家人,没有人知道他和雷锋的关系。

  1987年,土产果品公司面临倒闭,张兴吉从亲戚那里借来两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中巴,开始自己跑运输。

  残疾人上他的车,他不收钱;有人说自己没钱,他也不问人家要钱。就这样,两年之后,中巴的生意已经入不敷出,最后3000块钱处理掉了。

  最终,张兴吉又回到土产果品公司,在门市部上班。

  然而就在这一年,张兴吉的命运出现了一个转折。1989年,全国召开学雷锋座谈会,沈阳军区四处寻找曾经给雷锋当过班长的张兴吉,费劲周折,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终于在南充找到了他。

  这次的座谈会对张兴吉震动很大。会上,有人说,雷锋正在被人遗忘。

  对于张兴吉来说,他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好人会被人遗忘。回到南充之后,一直低调的他,在自己负责的门市部里挂上了雷锋的头像和标语。

  这一年,他已经接近50岁。他决定,把宣传自己的战友、兄弟——雷锋的精神作为一项事业。

  他开始去很多部队、学校讲课,他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记者采访。然而,他很快发现,越来越年迈的他,在讲述雷锋的故事时却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总有人质疑雷锋的节俭,有人说:他不是还有皮衣吗?

  张兴吉说,雷锋曾经捡了一个雪花膏瓶,专门用来挤别人扔掉的牙膏,他在部队期间从来没有买过牙膏。他的袜子从鞍钢穿到部队,被韩玉臣扔掉了,又从垃圾堆里捡回来洗干净了继续穿。部队每年发两套军装,他总是把一套还给国家。他确实有一件皮衣,那是在鞍钢的时候买的,他到部队之后,正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所以特别讲究节约。节俭,是他爱国的表现。

  还有人问:雷锋做好事是不是在作秀?为什么不是有表扬信,就是写在日记里?

  张兴吉说,其实,直到现在都不知道雷锋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很多事情他自己都是不肯说的。就以他下火车后送一对母女回家的事情来说,他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后来因为他回来得特别晚,有人反映到了连部里,当时的连指导员高士祥找他谈话,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刚开始都没有说,到最后才吐露实情。而且部队里有人在车站看见了雷锋,说他确实是护送别人回家所以才回来晚了。

  张兴吉为自己的喋喋不休感到苦恼。在几十年前,无论是雷锋还是其他人,做好事都是不需要理由的,出于感恩,总觉得本来就应该这么做。而现在,这些顺其自然的事情也需要了——“理由”。

  尽管如此,这位住在没有电梯的9楼上、靠2000块钱退休工资维持生活的老人,仍然愿意四处奔走去参加和雷锋有关的活动。他甚至花了5年时间筹备在南充建立一个雷锋展览馆。虽然5年来所有的工作都因为相关部门的人员更替最后回到了起点,但他丝毫没有气馁,“我计划每个星期给他们写一封信。”

  张兴吉说,“我们是雷锋事迹的见证人,这样的人以后越来越少了。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不能让这样的人被遗忘。”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这个冬末春初的北京,在“雷锋班”班长们聚会的现场,我们见到了他。

  当张兴吉走出机场的时候,我们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他胸前别了一枚印有雷锋头像的徽章;那是一次活动主办方送给他的,从此他出门总是带着。

  北京的阳光映照着72岁老人胸前的徽章,他和徽章上那个永远22岁的年轻人一样,正笑得灿烂。▲

编辑: 马原  标签: 雷锋 张兴吉 雷锋班 雷锋日记 雷锋事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馆开放

网上雷锋热频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