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质疑、标准之争:谁来还公众真实的PM2.5

2012-04-06 07:57:14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数据打架:监测技术如何规范?

根据环境保护部部署,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时间紧迫,但争议并未停歇。如何科学监测我国城市PM2.5,依然是焦点。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说,从治理空气污染的角度来说,新标准的实施确实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要在相对紧迫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完成点位调整、设备购置、人员培训、信息发布等相关能力建设,是新标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初步估算,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在PM2.5监测设备上的总投入需20多亿元,但据记者了解,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

不仅监测设备选取有争议,监测方法选取也显得颇为纠结。目前PM2.5的自动监测,国际常用方法为称重法、β射线法和光散射法。仪器不同、方法不同都可造成数据上的差异,即使一种仪器,厂家不同,也会形成差异。

“不同设备,不同方法,差异确实存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分析,PM2.5吸湿性较强,如果空气湿度增大,颗粒吸水后变重,用称重法监测,就可能造成数据失真。

伏晴艳说,PM2.5监测是“世界性的难题”,“重要的是确保在同一地区采用相对统一的方法,不要因为使用不同方法人为造成数据差,这样监测就失去意义。”

据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在组织对PM2.5监测设备进行比对试验,指导全国做好PM2.5监测设备选型工作。另外,环境保护部也正在积极建立我国自己的监测设备适应性检测体系。

“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要不断贴近人民的感受。”专家认为,开展PM2.5攻坚战,就必须先解决PM2.5监测数据的“打架”问题,国内监测设备采购标准出台须尽快尽早。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环境资源法 PM 公众健康 生态 体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奥运熊猫离宁返川结婚生子

汝窑葵花洗以2.78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