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融入自强不屈的精神
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它以巨大的门式钢架结构组成,全部用钢量为11万吨,它是今天中国国力的一个小小的展示。但是,我们无法想象,1949年中国的钢产量,不论品种和质量,全部加起来也只能建一个半鸟巢。作为鸟巢用钢的生产企业之一,鞍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难岁月。
1948年2月,鞍钢回到了人民手中。但这个旧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1945年到1947年的3年时间里,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已是千疮百孔,满目凄凉。当时,一位留用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现在,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出钢至少得要20年后。那时候,中国不仅仅没有钢铁,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毛泽东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今天的鞍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然而,这样的辉煌是从60多年前开始的,是用一个个破旧的螺栓、阀门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小螺丝钉铸成的。在今天鞍钢的一座座高炉下面,依然保留了许多小铁屋,这里存放着炼铁高炉的1000多种零配件。这样的仓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孟泰仓库。
1948年的冬天,已经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回了鞍钢,而当时孟泰一家已经断粮。
【同期】孟泰长女孟庆珍:你们要是解放鞍山再晚一个礼拜,我们家就能死几口人,现在一颗粮食没有。他(军代表)说,哎呀,立刻就告诉警卫员给他拿了有50斤苞米,那个苞米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让孟泰最感动的是,军代表告诉他,从今天开始,鞍钢属于像他这样的普通工人。从今天开始,鞍钢生产的每一吨钢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同期】孟泰长女孟庆珍:我怎么能报答党的恩情,所以他就拿高炉也好,拿工厂真正当自己的家。所以鞍钢恢复生产的时候,我们工人要有志气,一定要把铁出来、钢出来。
当时的鞍钢,方圆十几公里,孟泰带着他的工友奔波在十里厂区,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短短数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拣回上万个零备件。在他的带动下,鞍山全市居民献交炼钢器材21万多件,炼铁高炉逐步恢复了起来。1949年6月,2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从一片废墟到恢复生机,鞍钢人仅仅用了16个月。两个月之后的8月1日,孟泰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孟泰“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走上了一条坚定的信仰之路。
1950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孟泰和463位普通劳动者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他们共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劳动模范”。有了这些用新的信仰武装起来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然而,就在这些劳动模范走进中南海10多天后,一场血火考验就不期而至。
【同期】鸭绿江大桥管理处讲解员: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单线铁路桥,始建于1909年,1911年竣工通车,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请大家随我指的方向看,前面那个钢梁上的弹孔和弹眼,就是当时美军飞机轰炸的时候留下来的……
1950年秋天,在美军轰炸机的轰炸下,鸭绿江大桥成为一座断桥,新生的共和国刚刚庆祝完第一个生日,就不得不面对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的挑战。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是8772万吨,同时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而当时的中国,钢产量只有60万吨,基本上没有军事工业,部队的装备是缴获的“万国牌”。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的战争,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完全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
在先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290余万志愿军官兵中,有11万多英雄儿女在作战中牺牲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同期】志愿军老战士李长熹:那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可以说都是共产党员。我现在回想起来,所以战争取得胜利,对这些人来讲,(他们的)功劳最大。
【字幕】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河口村断桥 志愿军过江处
为保家卫国,这些英雄儿女在刚刚跨进新中国门槛的时候,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当时是北京机器总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他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志愿军战士。但是,他别离新婚妻子到朝鲜仅仅34天,就在敌机的轰炸中牺牲了。毛岸英出发前,毛泽东曾同人谈起:“我是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毛岸英牺牲后,他把毛岸英穿过的一件白衬衣珍藏到自己去世。1953年4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专门接见了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老母亲邓芳芝,因为她像毛泽东一样,儿子也牺牲在了朝鲜。她的儿子,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机枪的黄继光。领袖和人民,同样的付出,同样的感情,为的是同一个信仰,那就是自强不屈地建设和保卫新中国。
上世纪50年代初,边打边建的新中国,只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目标。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多年来共产党人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就这样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信仰是“一团火”、“一滴水”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被称为“中国第一街”。位于王府井大街中段的百货大楼门前,有一座雕像,他就是曾经在这里工作了32年,接待过近400万名顾客的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当年,张秉贵站柜台,被称为“燕京第九景”,就像北京的传统名胜“燕京八景”一样,充满魅力。
【同期】张秉贵徒弟杜学昌:张师傅一到售货的时候,都是里三层外三层。
【同期】张秉贵儿子张朝和:第一层就是买糖的,第二层啊就是观摩的,好多人都在那围着。
张秉贵有几手绝活,最著名的就是“一抓准”。不管顾客想要几斤几两,他都能一抓一个准。
【同期】张秉贵售货:还有什么好的?还有一种带巧克力味道的奶油糖,那好那好……
在张秉贵的柜台前,许多人第一次发现,如此平凡的一种劳动,原来也能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
在卖糖的同时,把温暖送到顾客的心里。这样的服务,被称为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正是心里对待顾客有温暖的“一团火”,才可能有“一抓准”、“一口清”的劳动水平。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让劳动放射出灿烂的光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带来尊严,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劳动更是共产党员信仰最朴实的实现形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一个21岁的青年战士,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雷锋。1962年,雷锋在工作中牺牲时,只有22岁。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为什么却能够感动那么多人的心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雷锋生前没有经历过战火的锤炼,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他又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但要升华为雷锋式的“一滴水”,却必须用信仰去净化,用奉献去呵护,用执着去努力。这就是“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信仰,立下的时代坐标。
信仰凝聚出创业精神
【字幕】2011年11月14日,大庆1205钻井队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搬迁
经过一天的努力,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又一口新井即将开钻。这一天,也是1205钻井队老队长王进喜去世41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队员们以特有的方式,纪念他们的老队长,一个为中国石油工业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员。1959年10月,王进喜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10年庆典。一天,他路过沙滩北大红楼附近时,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的人:“汽车背的是啥?”有人告诉他:“那是煤气包,因为国家缺油,公共汽车改烧煤气了。”国家缺油到这个程度,对石油工人来说,实在是说不出来的痛楚。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街头哭了起来。
【同期】原1205钻井队钻井工人许万明:那煤气包压在汽车上不沉,压我们身上就沉,我们是搞石油的、搞钻井的,不钻井不打井哪来的石油?
1960年春,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大庆展开。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这是当年留下的真实画面,王进喜带领他的工友们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
仅仅4天时间,一座重60吨、高40米的井架竖立在大庆的茫茫荒原上。然而,没有打井用的水,无法开钻。
王进喜组织大家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4月19日,萨55井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首次创下了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王进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这些质朴无华的语言,每一句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这是什么信仰,是共产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创业的信仰。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怎样的精神风貌?一个国家,在艰辛创业的奋斗中,能够达到怎样的精神高度?在那段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凝结出的创业精神,给了我们答案。给我们提交答案的,远不只王铁人一个人。
在今天的河南省林州市,有这样一个旅游景点:一条缠绕在半山腰的水渠,不仅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同时浇灌着林州54万亩良田。然而,60多年前,林县还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这样的面貌能够改变吗?林县人决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要把漳河水引入林县。1960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林县人没有过传统的元宵节,而是扛起铁锹,推着小推车,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深处。从1960年2月开始,中共林县县委组织数万民工动工修建红旗渠。在这个难以想象的建设工程中,哪里最苦最险,哪里就有共产党人。
这段影像,最真实地记录了修建红旗渠的艰险,人们腰系绳索,在悬崖上作业。稍有不慎,就有撞伤身体、甚至掉下悬崖的危险。在一次爆破作业中,发生了山体崩塌,眼看着山上滚滚而下的巨石,铁姑娘队队长李改云一把推开来不及躲避的队友,自己却被埋在乱石堆下,付出了一条腿终身残疾的代价。
【同期】原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队长李改云:宁愿流血,也不流泪,我就是牺牲了我自己,不就是一个人吗?我说渠水要来了以后,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辈辈的都有了水。
1965年4月5日,林县人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红旗渠分水岭,亲眼见证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幸福时刻——总干渠通水仪式。经过五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奋斗,这条长70.6公里的人间天河,奇迹般地穿行在蜿蜒起伏的太行山腰。
【字幕】经过十年奋战,最终完成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共1500公里,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同期】年轻人在红旗渠青年洞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今天,红旗渠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青年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标志性景点,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年轻人。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信仰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的丰碑。在需要保家卫国的时候,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在没有石油的时候,迸发出“大庆精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诞生了“雷锋精神”;为了让旧貌换新颜,涌现出“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