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资料图)
“景区爆棚” 看景还是看人?
因为高速路免费,景区降价,很多人选择在黄金周出游,有微博网友编顺口溜《十一“黄金粥”最浪漫的事:呆家里看人山人海》,“华山数万人滞留,黄山游客爆满,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
全国假日办10月7日晚发布假日旅游信息通报显示,中秋、国庆8天长假,国内游客总量刷新历史纪录。据初步统计,9月30日—10月7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
今年黄金周,全国各地的景区纷纷爆棚,鼓浪屿上岛游客仅一天就突破12万人次,不少游客担心鼓浪屿会被踩沉。北京市重点监测的24个景区在10月1日接待游客80.4万人次,数量比9月30日的44.7万人次提升80%。10月2日夜间,华山滞留了几万名游客。10月3日,南京中山陵游客为最佳接待量10倍。不少外地游客打趣说在西湖拍照,拍来拍去都是集体照。而山东泰山、崂山等地则采取了暂停售票的方式控制游客数量。
昨天,成都晚报记者制作了黄金周四川景区爆棚排行榜。前三名分别是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假期接待游客分别为53000人次、45000人次、44000人次。9月30日至10月6日期间,仅这21个传统景区就拥入307.99万人次,游客仅买门票就掏出2.1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向人民网记者分析,这次景区爆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中秋加上国庆形成了长达八天的“史上最长黄金周”,非常适合旅行,很多家庭都有出行计划;第二,这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各主要景区,天气均十分晴好,适宜外出;第三,高速公路免收费。但他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目前全年仅有的两个黄金周中,春节作为团聚假期的固定角色不可能改变,因此人们旅游的需求被集中压缩到了唯一的国庆长假期间,使得景区爆棚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王衍用并不主张强调“旅游黄金周”的提法,因为长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利用这个时期探亲、办理婚事、装修房屋、处理积压问题,在外打工的人也要回家跟老婆孩子团聚。片面强调“旅游黄金周”,容易使人们忽视长假的其他功能,也会使决策者仅仅从旅游相关的各类数据去考察人们对假期的需求,导致决策考虑有失全面。
刘思敏认为,无论长假期间的交通拥堵还是景区爆棚状况,由于媒体的炒作,人们的认识都被夸大了不少。他从亲身经历中感觉,长假大部分时间交通都非常畅通,尤其在城区内,而全国数万家景区中拥堵的、火爆的只有最著名的那一百多家,“这一百多家景区实际上是一种稀缺资源,这些游客只有长假才能去。只要稀缺资源存在,加上我们的需求不能均衡释放的情况下,这种拥堵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对于黄金周的继续推行,记者采访的专家都持肯定态度。刘思敏认为,要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长假的需求,就必须要保留黄金周,如果仅仅为了环境秩序就取消黄金周,会压制大幅增长的消费需求,累积起来会形成巨大的“堰塞湖”,“这种需求如果有一天集中而出,会导致什么样的破坏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王衍用则主张,从发挥“社会黄金周”功能的角度,应该将长假增加到一年三个左右,才能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那时交通、景区肯定还是会拥堵,但比现在会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旅游不是休假唯一的目的,假期还有更多重要的社会功能需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