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亟待由“大”到“强” 将健全召回机制
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十二五”期间或将得到快速发展。1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预测,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12.3万亿元,年均增长15%;利税将达到1.88万亿元,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在国人关注的食品质量方面,《规划》提出,抽检合格率将从2010年的94.6%提高到97%以上。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十一五’期间已初步完成了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深化。但未来总产值的增加应更多依靠高附加值,而不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食品工业亟待从‘大国’走向‘强国’。”
打造巨型企业
在工信部的表述中,食品工业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食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之势,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占总产值比重的8.8%。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肆虐的期间,食品工业一度成为工业领域的“奇葩”,实现逆市增长,且抵挡住了危机期间的巨大考验。
在专家看来,与部分制造产业一样,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大而不强”、“小而散”及欠缺“专业”。数据显示,2010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家,比2005年增加了15家,其中超过千亿元的企业2家,1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而横向比较,虽比之前进步了,但仍难敌欧美等食品工业大国。
对此,《规划》将着力点放在了“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称,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中小食品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良性发展,继续淘汰一批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特别提出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对境外投资给予信贷支持。
事实上,一些乳业早已迈出了“走出去”步伐,如光明等食品巨头就不断在产品的上游进行布局。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尚武认为,亚洲、非洲一些食品短缺的国家都是中国企业的机遇。如能开发出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食品品种,将极大增加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