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全面科考
长期以来,受特殊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影响,人们缺乏对珠峰保护区全区域、系统性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据保护区生态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曹天堂介绍,此前珠峰生物科考主要有两次,一次在1975年由中科院进行,另一次在1991年至1993年由中科院与美国高山研究所合作进行。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还在参考上世纪70年代留下的数据。”保护区生态研究与保护中心科研科科长拉巴说,“现在,这些数据已经不能反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情况。”
而潘虎君说,过去的这些调查,详细的资料在学术网站和数据库里不容易找到。“缺少参考文献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莫大的吸引力。”
“我们就是迫切需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才好制定下一步的保护计划。这次野生动植物资源科考,应该说是保护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曹天堂说。
据介绍,本次科考由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林业部门划拨专项经费,珠峰保护区分别委托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实施脊椎动物调查和植物调查。参与调查的研究者还有部分来自中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动物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据了解,目前调查范围已达3.2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珠峰保护区全境,希望在发现物种、评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勾画生物资源轮廓方面取得进展。
胡慧建说,这是珠峰地区调查内容最全、调查范围最广、调查时间最长的一次野生动植物科考工作。
“到目前为止动物部分已经进行了两年,而且野外考察覆盖了四季的变化。和以往科考相比,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们加大了对沟谷地带的调查力度。”
据介绍,本次科考除了记录发现物种的种类、数量等,还通过GPS系统对发现地点进行了定位,以建立完整的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数据库。
“最近一期的野外考察,我们搜集到大约380件小型兽类的标本。”兽类研究者胡一鸣告诉记者,“这些标本我们会带回内地,会邀请相关方面更资深的专家进行鉴别和研究。”
胡慧建说,本次珠峰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考察的阶段性成果已通过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评估。他希望可以筹集到更多经费,把考察继续深入下去。
“我们这次细致调查的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吉隆沟,保护区内还有三条大的沟谷,调查得相对比较简略。每一条沟谷都有自己的特征,物种有差异,如果能一条沟、一条沟地做下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定有更多物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