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加强科研
研究者认为,在珠峰地区进行生物和生态学研究有深远意义。
珠峰保护区位于全球最高大、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山脉中段,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这是除南极、北极之外,世界上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同时,它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在大城市里,气温上升0.1摄氏度,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觉。”潘虎君说,“但在珠峰地区,0.1摄氏度的变化可能让雪线上升好几米,地区蓄水量、植被、动物分布都会连带受影响。”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它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又是反击者,而且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击者。”胡慧建说,这些影响和变化会反映在生物的组成和种群变化中,因此,珠峰地区的生物科考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掌握珠峰地区生物组成特点,还在青藏高原的演变、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生物起源等科研课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本次调查告一段落之后,我们希望进一步做一些选点、选种的监测,或者克服不利条件,到更偏僻、更深入的地方做一些探索性的调查。”潘虎君说,5000米以上极高海拔地带的研究也亟待完善。此外,如果能联合气象、地理和宏观生态方面的专家共同工作,珠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将会有更大价值的成果。
“这次考察,让我们初步掌握了保护区内有什么物种、分布在哪里。”曹天堂说,“但是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例如每种生物的数量有多少,动物分别在什么时候迁徙、迁徙的路线等。”
曹天堂告诉记者,尽管设备仪器、后勤保障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科研工作,但珠峰保护区在科研机构建立、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都与国内外一些知名的自然保护区有着很大差距。
胡慧建构想:在珠峰保护区建立开放式的研究平台,由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科研规划、提供后勤保障和部分经费支持,由国内其他地区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依据规划进入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以弥补西藏在经费和科研实力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