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重建思考:大灾穷县出路何在

2014-11-25 11:25:54 来源:云南信息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彝良经验

“灾区不适宜搞大规模建设”

政府出措施控材料价格

这样的重建困境,不仅仅在鲁甸。张纪华说,2012年“9·07”彝良地震灾区,也遇到同样的困难。当年,国家对昭通地区的地震资金补助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需老百姓去凑。”

穷,成了这两个灾区重建的最大障碍。

今年8月底,彝良县常务副县长肖顺兴也向本报记者介绍,地震发生后,鲁甸县政府就曾派工作人员前往彝良实地考察“取经”,学习灾后重建工作经验。

从受灾规模和伤亡情况等因素综合来看,鲁甸地震损失是彝良地震的6至10倍。肖顺兴说,两地国家扶持政策与地方群众基础都不一样,他说的一些建议只供参考。

肖顺兴说,两年时间过去了,截至9月份,仍只完成恢复重建项目总数的65%至70%左右,国家扶持恢复重建资金到位率达85%左右,由省政府根据灾区评估,规划的36.28亿元资金,目前也只有25亿多元到位。

一些重建项目资金的短缺问题,仍是当地难以克服的首要问题。肖顺兴介绍,按规划自筹资金还缺8亿多元,“自筹资金相当困难,我们现在一分钱都没有凑到。”

此外,彝良恢复重建中遇到的困难,还表现在配套能力弱以及建材供应非常困难等方面,“重建的砖和水泥、沙,四分之三都需要外调,县里能解决四分之一。”

为此,当地政府想到让村民在山里将石头打碎就地取材,减少人工费,另外从四川等周边地区调运材料。同时成立特控办,通过管、疏等方式,发动运输队到周边县调运建材,并且与厂家指定供应协议,成立若干直销点,“只要是灾后重建户,有乡镇人民政府证明,就可以到指定厂家,按成本价购买相关建材。”

灾后10个多月时间里,彝良灾区22040户11万多村民在建房,“这相当于重新建了一个县城。”

每个村都派包保工作队

“每个村都有一个包保干部的群众工作队。”肖顺兴说,这种工作模式就是把县、乡、村的干部统筹整合并由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展开重建工作。

下派的这1000多名包保干部,驻村入户蹲点,服务对象涉及灾区2万多户村民。他们要做的工作,基本全面涵盖重建村民的生产生活安置以及重建资金的使用监管等。肖顺兴说,由于昭通地区地震不断,常年的抗震救灾,才积累了这套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

虽然有了比较软性的工作方式,但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等硬性的自然条件局限,所带来的选址困难等问题,仍是重建阻力。

“如果严格按标准选址,基本不能建了,10多万人都不知道往哪里搬。”政府只能在相对适宜建设区帮助村民选址,对于安置点建设的规模,肖顺兴也明确提到,受自然条件限制,“灾区多数都不适宜搞大规模建设。”

对每个重建区域,都会有国土局职工以及包保干部监管,技术人员也会指导村民采取工程措施建设挡墙等方式避免山体垮塌,对于不适宜修建房屋的区域,政府就会下达整改通知。

不宜大规模统规统建

这些都是出于财力有限以及重建选址困难的无奈。据了解,目前彝良灾区13万农户大约还有5万户左右住土坯房,政府也正在下整改通知。而鲁甸、巧家等灾区,都是位于沟壑纵横、海拔垂直高差可达1000多米堆积层的地壳运动带,更应谨慎采用大规模建设的重建模式。

“集中安置点不能太大太集中,因为基础设施配套很难。”肖顺兴认为,重建应该着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彝良地震灾区,除五保老人和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都由政府全力承担修建敬老院住房外,其他群众大多都是采取自主建设方式,只有公共基建筑础设施才会统规统建。过度安置期,则以投亲靠友为主,同时还有租房等形式。

云南省住建厅抗震防震处、省恢复重建办处长兼主任张明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8月底,他在对鲁甸地震灾区进行考察时就表示,鲁甸和巧家也不会主张大规模统规统建,因这种重建方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找到一大片土地,“建设过程中老百姓的想法和观念、思路都不一样,对重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他说,一些特殊情况,诸如堰塞湖淹没的红石岩村,整个村都被淹没,不可能再采取村民自建,所以需要政府统一选址规划,这类统规自建的情况,不管基础设施投入再大,政府都要做。

编辑:张少虎 标签: 豆沙关 零就业 遗迹相 大山包 重建模式

精彩热图

瓷娃娃自立生活项目毕业典礼在京举办

新疆18对乡村青年婚礼乘马车巡游3000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