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沦陷
在分析人士看来,天府可乐仅仅是我国民族品牌沦陷的“冰山一角”。就拿饮料行业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八大名牌”饮料,除健力宝外,其他品牌均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行了合资。但几无例外,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广和等品牌在“联姻”之后,都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而曾经红极一时的乐百氏在2000年被达能收购后,在市场上也基本看不到了。
在日化行业中,2003年被外资收购的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资料也显示,在上海牙膏厂和联合利华合资前,“美加净”牌牙膏年销量曾达6000万,出口量更是全国第一。但合资后,“美加净”由于宣传力度下降,一度面临无人问津局面。后来,尽管以5亿元的价格收回了“美加净”这个品牌,但其市场竞争力及经济价值已不如从前。
不光如此,外资企业对中国民族品牌的控制事实上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医药行业中,人们曾经的首选药“白加黑”在2006年10月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西安杨森虽然名字里有“西安”,但也早已被比利时企业控股;食品行业,好吃的双汇火腿肠在2006年被卖给了美国的高盛集团;甚至,在个别城市的水务市场,也出现了外资企业的身影,像法国水务公司威立雅在2007年1月就以17.1亿元的高价获得了兰州供水45%的股权……
主动出击
“外资势大,部分民族品牌逐渐示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外资品牌大举渗透中国各行各业的现象,张马林认为,“首先,相关部门‘说得多,做得少’,这几年其实并没有实质性保护好民族品牌的举措出台;其次,从自身角度考虑,民族品牌往往在被动地等待对方发起的攻击,这在商场如战场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并不可取;再次,具体在细节上,比如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我国的民族品牌往往没有外资品牌那么有意识,以至于陷入了某些‘圈套’,当然,我国这方面法律人才的缺失也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原因之一;最后,在我国部分地区,外资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原本属于民族品牌的市场份额。不过,客观来说,我们并不能否认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