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庆前夕,经过大半年的谋划、听证、完善后,广州市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终于“出炉”。
气运价联动的新概念,给“临时”了6年的燃油附加画上了句号。
乘客不买账 司机不“感冒”
对于燃油附加,许多乘客不买账,他们觉得没有道理不按表收费。出租车司机对燃油附加也不太“感冒”,“对收入有所补充,但只是杯水车薪”。
拆计价器“铅封”,更换计价器芯片、语音,写入新程序,组装新计价器,再到嘉禾检测中心完成新计价器检测
……
看着2元的燃油附加纸撕掉,并贴上了新物价标签,郭铿不自觉地叹了口气。
郭铿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揸的士”。“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的士佬’,一个月净赚四五千元,收入很高。”郭铿说,在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士司机基本以工资加计提奖金为收入,以至于一些司机用磁铁吸计程表或者议价等方法去干私活赚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的一些出租车公司开始实行供车等经营模式。“为了赚更多,本地与外地司机都尝试自己做小老板,把的士所有权买下来,一边供车一边雇人开车。”
但随着广州城市规模飞速膨胀,出租车行业不断规范,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的士司机的收入从1997年开始滑入普通工薪族的水平。
最难的日子出现在2003年至2005年,“的哥”们经历了“双重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