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约束+公开=“公务餐”好口碑?
从7月19日开始,中央各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支出。仅仅一天时间,就有92个中央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账本,公务接待费用也毫无意外地出现在每个账本中。
一方面是层层禁令的约束,另一方面是面向大众的公开,“吃”的问题能否解决?实际上,无论约束还是公开,在当前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温州市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主任汪慧平参与了温州公务接待新标准的制定,对于此次外界的高度关注她感觉有点“意外”。她向媒体解释说,这些规定的关键词首先是“市域范围”,接待市外单位或上级机关,并不在本次规定之内。
其实大部分制定了公务接待标准的市、县,都仅仅把标准的执行范围圈定在“市域”、“县域”以内。市、县内的“公务餐”和接待市、县外单位或上级机关的宴请各占多少比例?接待市、县外单位或上级机关是怎样的标准?为什么不能统一或细化标准?类似这样的疑问依然让人困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指出:“公务接待中往往有很多非接待的因素。部门掌握着很多资源和权力,出差时接待得好与不好,往往关系到地方的利益,如果接待规格低,地方可能失去相应的资源,或可能影响到相关的考核评价。正因为这些原因,有些地方才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接待好‘上面来的人’。”
“党政公务接待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接待标准。同时,应该将各级单位的公务接待标准与其实际公务接待消费账单向公众实时公布,公众可以随时查询并举报。”其实早有专家开出这样的“药方”。但如果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以及诸多“实际因素”,在“吃”这件事情上统一“分数线”恐怕并非易事。
而公务接待经费公开方面,各地各单位也是“蹒跚起步”,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2012年中央各部委的“三公”公开工作比上一年来得痛快很多,但某单位日均30万的公务接待费用,也让不少人疑惑。
“目前公布的‘三公’经费还是到类和款,而没有到项和目,我们要让公众了解到三公消费的情况是否合理,必须细化到项和目。”竹立家说,“另外,各部委和国务院还缺少一个回应性的平台,缺少一个‘三公’经费的细则说明。”
那么,公务餐中,干部的“口”到底怎样管才可行?
“硬约束不一定是严禁吃这吃那,最根本的是预算硬约束,所有的政府运行费用都要纳入预算。”竹立家说,“下一步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细化力度,如果细化不到位,再透明、再公开,也还是一笔糊涂账;二是预算申报部门要对相关的事项进行说明;三是建立一个对舆论和社会公众进行及时回应的平台;四是进行问责,对一些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给予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