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农民如何培养?
朱建华也曾遇有过“卖难”的苦恼,“辛辛苦苦种一年,本钱都收不回,人还累得要死”。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他现在每天都要紧盯农产品市场的行情,像炒股票一样进行行情分析。“这样,我在下种的时候就能知道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比如今年,我的大棚里就没有种蔬菜,而是改种西瓜了。”
但是,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这种“职业化农民”的素养。一些基层代表表示,农民市场化意识不高,信息不灵通,经常“一窝蜂”式地同质化种植养殖,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而滞销,“萝卜哥”“白菜姐”等现象频频出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说,谁来种田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谁将成为未来的农业工人”的问题。他说,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是粮食的进口比例仍然很高,粮食安全保障的问题不容忽视,从根本上说需要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缺乏新陈代谢,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掣肘。
“我去给农民讲生产技术,放眼一望几乎全是老人,我问他们听不听得懂,他们说,听得懂一点。”邓秀新说,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农民应该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考量。“比如,一个地方需要多少拖拉机手,多少专业植保人员,需要进行测算,然后由专门的职业教育进行培养,培养出‘农业工人’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来源:新华网 编辑:马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