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哥”讲述——
“上万辆出租车高峰期躲活儿”
本报记者 魏 薇
“打车怎么这么难?”
“你要听实话,还是瞎话?”
开了十几年出租的贾师傅是个“老江湖”。为了搞清楚北京打车难的原因,近日,一个晚高峰,贾师傅带着记者在北京城里转了足足4个小时。
贾师傅径直开向德胜门外的一条路,七八米宽的道路,从二环主路根本看不到这儿,近千辆出租车集体“趴窝”在这里,一眼望不到头。
“不仅仅是这儿,六里桥、三元桥、芳草地、北皋、百子湾等好几个地方都是司机们的大本营,因为可以停车。我粗算了一下,都加一块儿,至少有上万辆出租车在高峰期躲活儿。”
“人多车少,为什么不干?”
“‘人叫人不来,钱叫人准来’!我们干活就是要挣钱,但这个时间段拉活儿不挣钱!出租车司机对市场敏感着呢!”
他算了一笔账,高峰期堵车严重,跑一路连本都不够(见图)。“谁会做赔钱的买卖?高峰期出车效率太低!除去油钱份儿钱,根本不挣钱,有时还亏,我干嘛去受那罪?还不如找地儿‘趴’着吃饭歇会儿,或者把双班车的交班时间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呢。”
大量无奈的出租车歇火了,“选择性干活儿”、违规私揽的出租车和高价黑车蹿出来了,一些素质欠缺的出租车司机“抹黑”了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形象。
“要研究治本之策。”他提醒说,“干这行儿是累,‘一天机器人,一天植物人’,但是作为工人阶级来讲,每个月四五千的收入是对得起付出的劳动的。提高价格、降低份儿钱我们绝对欢迎,但是现在来看最首要的是让‘趴窝’的出租车动起来,先解决一部分打车难的问题。”
可是,从哪里入手解决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认为,打车难是个系统问题,但解决打车难的根本在于调节供需关系,简单点来说就是找到一个价格的平衡点,既能让在拥堵时间载客的司机有钱赚,也能让乘客接受。“但这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儿,需要启动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委等单位的联合机制进行研究并制定政策。”
对此,贾师傅有自己的思考。
“这不是某一方的问题。高峰期就像‘小春运’,不能靠增加出租车数量或者提高运营价格来解决问题。”
“老江湖”将自己的建议总结为管理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三管齐下”。他指着公交车道说,“拥堵期间效率低,要是载客出租车能走这条道不就能节省时间多拉几个活儿吗?火车站飞机场难打车,要是能节省那1块钱管理费和机场高速过桥费,司机们的心理负担也会下降不少!高峰期‘趴窝’的多,要是能运用GPS技术手段监测到某个区域大批静止出租车,通过平台进行调度,公司再让利给司机点拥堵补助,司机们也愿意多拉几个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