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院长就当前和未来的国际格局变化发表了多篇文章,分析精辟,见解独到,读来很受启迪。但笔者对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却难以苟同,即:“中国现在已经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第二大国了。国际格局有了两极化的可能性,而多极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笔者认为,这一判断站不住脚,构建两极化世界不应该成为中国的战略选项。
不称霸:一种远见和一种清醒
几十年前,中国就向世界宣示了“不称霸”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更进一步明确了和平崛起、永不争霸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这是依据历史经验、对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前瞻性判断、对“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的深刻认识而作出的抉择,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惟一正确道路。中国在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承诺“不称霸”是一种远见,而在国力明显增强时坚持“永不争霸”则是一种清醒。
所谓“两极化世界”,无非是世界上的国家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下形成两个理念迥异的阵营,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秉持对立的立场,相互间进行全面的竞争,甚至对抗,以期最终决出高下。这种格局同两强争霸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去带这个头,而只要中国不当头,未来的世界就不可能是两极化,而只能是多极化。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有构建两极化世界的心,也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
美国成为西方联盟的盟主,是因为其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这使它能为众多联盟成员提供军事、经济和道义支援,以换取联盟成员对其霸权的支持。美国通过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打破原有的国际体系,并通过后来的若干次局部战争实现对外扩张,经济实力几度翻番,才最终确立了霸主的地位。显然,要想成为两极世界的盟主之一,光有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美国当年崛起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全球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全球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一个群雄崛起的时代正在形成。群雄之间——包括它们与美国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基本没有可能形成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一致对美的两极格局。新的历史条件使得产生一个取代美国的新霸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霸权主义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它终将结束。中国在被别人捧为“第二大国”的时候,拒绝“构建两极化世界”的诱惑将是对终结霸权主义历史的重大贡献,亦是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坚守。
未来的中美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应该拒绝“构建两极化世界”诱惑的另一个原因是,未来的中美关系不是完全对立对抗的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谁也吃不掉谁,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美国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存有疑虑和不安,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充满磨擦,“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两国国内情况与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美关系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熟,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双方都把与对方的关系看作自己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这有力地说明,两国的政治家和社会精英都认识到,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符合自身的最大利益。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与中国加强合作的好处会越来越大,中国参与塑造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而发生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在多极化世界里要善结“议题联盟”
可以展望,多极化的世界必然有多个核心。各个大国都有自己的“个性”,相互之间的博弈更多地表现为根据议题分化组合,或聚或散。比如“金砖国家”,就是几个新兴国家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议题上因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议题联盟”,中国和印度都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另一些问题上,中国和印度之间又存在较大分歧,印度是和美国联手制衡中国的。这就是多极化世界大国关系的一个特点——“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而且这“盟友”和“对手”的内涵也已经与冷战时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后,仍应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但是终结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是中国的使命,而是多个大国崛起、世界多极化格局继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一个强大的中国肯定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些时候是领导作用,而善结“议题联盟”,广交战略伙伴应该是一种正确的路径选择。(薛福康)
(作者薛福康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
【原载《世界知识》 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