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环保和环境问题都是热点话题,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土地沙化,到每年来袭的沙尘暴,再到眼下月月扰民的PM2.5。
早晨拉开窗帘,经常莫名焦虑:“2.5又来了”。它来了,安全与美丽都成了雾里看花。
在两会的信息中锁定有关“2.5”的说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2.5”进入工作报告,真是当回事了,但能不能根治?因抗非典一战成名的钟南山院士说:“能治,就看有没有决心。”
信然。中国人成功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嫦娥上天、蛟龙入海,治不了“2.5”吗?如果有决心,不出两会,问题就能解决。
理由有三。其一,人大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占34.88%,这都是各省市的决策者,他们如果真能视空气质量为民生问题,有科学把握环境与发展的能力,肯牺牲利益成就“青天”,“2.5”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当然,道德是位高而无力的,要保证有更多的“青天”,还要制度领航,把官员晋升与“2.5”数值联系起来,如果是带毒增长,升官无门。
其二,很多大中型企业的掌门人都是代表委员,他们坚守社会良心,把住生产污染的第一道防线,“2.5”的问题也好办了。关于治理污染有不少条文通过了,但企业是否认真执行了?如果不依法排放,是否受到惩处了?有法不依坏过无法无天,因为它消解了社会最后的法律防线。
其三,在两会上形成节能绿色生活方式的共识,向全社会推广,“2.5”就能一点点减轻。那些汽车洋房高消费的引导太忽悠中国人了。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老百姓过日子也是如此。败从奢中起,富由俭中来,祖宗的遗训并未过时。
“2.5”来了,我该怎么办?无论官员还是百姓,拍着胸口想一想,行动起来,天空就不会太脏了。(陈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