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湾镇赵家沟村新农村建设一瞥 |
红辣椒丰收了 |
和谐阳光普照新农村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始建于1985年,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系甘肃省金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因镍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全区辖两个镇,27个行政村,六个街道办事处、16个城市社区,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总人口23.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万人。全区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40多项荣誉称号。
金昌市金川区是甘肃省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区。近年来,金川区委、区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建设新农村和营造新环境“同发展、共促进”。
统筹城乡 跨越发展
走进金川区西坡新村——天庆家园,排排楼房气宇轩昂、条条道路绿树成荫,置身其中让人很难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正是把城镇化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把村镇规划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行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使得金川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西坡城中村改造模式,让45栋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拔地而起,98%的西坡村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统建促进度、以奖励促改造”的高岸子城中村改造模式则规模更加宏大,75栋总计2535套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可在年内交付使用,而马家崖、白家嘴城中村建设也已全面启动,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改造模式。在夯实硬件基础的同时,金川区通过建设分配经营性资产,鼓励引导就业输转,有力的保障了拿出土地农户的经济来源,确保农户上楼后收入不降低,生活有保障,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对于城郊村和远郊村,金川区打破村组界限,采取“上天节地、进滩增地,向荒滩集中建农宅、向旧宅拆迁复耕地”等模式,集中组团建设农宅,将23个村融合为18个居民点,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村住宅改造率达到85%。如今你无论是漫步在中牌新村小广场,还是徜徉在陈家沟村文昌园,一幅幅新农村建设的美景就在眼前。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金昌市区北部的马家崖村羊肉一条街却是车来车往、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辛劳一天的人们相约而至,品味着中国羊肉美食文化名城独有的特色美食。正是土地集约经营让马家崖村的农民从以往土里刨食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成为餐桌上淘金的新型农民。
科学合理的解决土地问题和人口分流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更是重点。金川区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通过“以井定田型”、“协会集约型”、“园区集中型”、“入股租种型”等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使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同时,积极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区土地集约面积达到6.2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3%。围绕人口分流,金川区以农户土地入股为前提,整合涉农项目,引导农民按“3331”模式进行分流,促进二次产业分工,努力实现30%的农民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30%的农民经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0%的农民经营暖棚圈舍养殖,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提高农民兼业化比重。
为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动力,金川区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了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低保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切实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元化”。并将区级新增财力的60%投向“三农”,为农村发展补足了后劲。
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年轻的金川区乘着城乡一体的春风,探索新路子、寻求新突破,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迎接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