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个城市的制度、文化,更重要的是官员们的能力而言,上海是最适合推行自由贸易区制度试验,并为下一轮改革探路的中国城市。
在曾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的赵启正看来,现如今的自贸区管委会完全有能力使得上海对投资者更加开放,因此他相信限制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也会逐步缩短。
“自贸区将使上海将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和重要的国家金融中心,”曾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席的赵启正如是说。
他是在与中国日报的专访中做出如上表述的。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选择上海作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
自90年代初浦东新区建设开始以来,上海政府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套“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熟练驾驭制度创新”的公共管理体系,对于这些20年前曾与自己并肩工作而现在已成为自贸区领导的官员们,赵启正这样评价道。
赵启正建议投资者们不必过于担心目前因为限制领域过多而被广为诟病的负面清单制度,“我确信这份清单将不断缩短,并且每年都会有改动。其间所有理性的要求都将被听取和考虑,”他说。“负面清单并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
这种充分考虑投资者意见的制度设计正如同90年代赵启正在任时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
“自贸区的建设可以看作是浦东开发的第二回合,但这次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上海,而是惠及全国,”他说。
尽管外国投资者们对自贸区的热情相对冷淡——官方数据表明截止十二月初只有不到100家新增外国企业在区内注册,而中国企业则超过2000家 ——赵启正认为这种观望情绪终将被打破。
他说类似情形也见于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当时西方社会都认为这只不过是中国政府搞的形式主义,而且除了上海人之外基本没有人知道浦东在哪里。”
“当年有一个美国国内支线航空公司的总裁,在浦西和平饭店看着黄浦江对面的一片荒地问我:你们说的浦东,我们能去看看吗?而在我告诉他那一片荒地就是浦东。他吃惊的表情我至今在还记得。”
但是今天这种疑虑已不复存在,因为浦东的摩天大楼天际线早已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象征。
赵启正认为,外国投资者不会因为自贸区的建立就立即蜂拥而至,因为他们也要看早期注册的企业表现究竟如何。“但我相信,明年的此时,情况会大有不同。”
“我不敢说自贸区的建设是否能够达到又一个改革开放或者加入世贸组织那样的高度,正如23年前我不敢说浦东开发会是什么样。我只能说我们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他说。
但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比起90年代初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现如今中国对于西方既是巨大的市场,又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中国需要上海作为与世界进行经济对话的窗口,”他说。
他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还将使得上海成为亚洲经济走廊上的又一盏明灯,这条经济走廊连接着亚洲主要城市如东京,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和吉隆坡。
“上海的繁荣也将惠及其他城市如香港,而不是想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造成恶性竞争。”
他解释说上海的自贸区建设将带动更多的货物发往香港,同时上海作为面向中国内陆的零售性金融中心也将与香港作为批发性金融中心的角色互补,“就如同爱丁堡之于伦敦那样。”
就算有竞争,那也会是良性的、促进共同发展的竞争,他说。
注:英文原稿12月25日中国日报见报
Shanghai to soar on FTZ wings
http://chinadaily.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3-12/25/content_17194607.htm
(中国日报记者 张晓刚 魏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