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诱惑
张昭源,清华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与去企业、公共部门的同学不同,他选择去重庆基层做选调生。
“年薪、户口什么的,都是"浮云"。作为年轻人,怎么能被这些东西绊住呢?趁着年轻应该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事情。我的父母、导师、女朋友都很支持我的决定。”张昭源说起来豪气十足。
而说起去基层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他表示自己心里有数,“困难肯定会遇到,基层的生活可能很孤独,生活会很平淡。但是人要成才还是要经历这些的,这个时代还是需要理想主义的。”
和张昭源的想法类似,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林薇,放弃了在京外企起步年薪13万的工作,也选择了去基层。她坦言,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梦想,但是她明白,梦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
“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国家吗?不!所以我要去最基层的地方,看看最基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去最艰苦、最需要我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那里才是最适合人成长的地方。”林薇说。
同样去基层的还有清华大学水利水电专业毕业生吴海军,他选择了去葛洲坝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做技术员。
“我一直对一线工作感兴趣。”尽管在天津的父母希望他继续读研,但他还是放弃了保研资格。“我觉得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如果没有去过一线,是不可能成专家的。”
吴海军说,尽管月薪只有2000多元,但还是愿意去一线学本事。“我想一直在一线做下去,并没有考虑以后回北京来什么的。只有经过淬炼才能成栋梁。对于我来说,基层就是最广阔的天地。
事业的诱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毕业生杜文钊选择了和女朋友一起去陕西西安的西电集团就业。尽管岗位并不完全对口,但相较北京的工作机会,他还是觉得很满意。
“找工作之初,我的期望有两个:一是去单位的核心业务部门,二是要有一个大的舞台。”与他同专业的11个人中,有一部分选择留在北京,但是工作大都并不理想。他表示,北京的工作机会明显性价比不高。同样的岗位,北京的单位在条件上要求就会更多,甚至有不少岗位直接写明了只要“海归”。
“这几年北京限制户口,留在北京相当困难。”他很是无奈,“相比于二、三线城市的求贤若渴,"北上广"招聘单位的态度简直可以称得上"傲慢"。
相比之下,西安的企业给了很优厚的待遇:安家费4000元,一居室的中转房,还承诺了培训和其他机会。当初父母并不支持他的决定,更希望他留在北京。但他认为,与其选择北京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不如去外地谋求更大的发展。“对我而言,北京这个城市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他反问。他的导师给了他信心:“如果说做"鸡头"的发展更好,你何必执着于当"凤尾"呢?”
面临同样两难选择的还有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曲天良。他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到湖南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做研究,缘于在美国的交流经历带来的思考。“美国那边的毕业生并没有像我们这样非要去大城市就业。尽管当前中国各个地方存在差距,可中国发展这么快,二三十年后,各地差距不会太大。我们的眼光应该放长远点!”
在曲天良看来,“北上广”的机会大多集中在金融、信息产业等专业领域,对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来说,本专业的核心单位、机构可能在武汉、西安、苏州等二线城市,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眼界还是要放开。 (杨 宁 姜泓冰 贺林平 刘源浩 肖思圆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