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更多更优农产品,保障“吃得上、吃得好”
——苦练内功增能力,深挖潜力保供给。重庆苦心经营“米袋子”、“菜篮子”,让优质农产品产得多、卖得好、均衡供应,用毫不动摇的决心展示了一个特大型城市的农业自我担当
对于一个拥有33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保障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是摆在重庆市委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针对人多地少地块小、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等基本农情,重庆苦练内功,市财政从2013年起利用3年时间,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集中整治和清淤扩容7.4万口山坪塘,稳步改善农业水利设施。同时,稳面提质促单产,大力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水稻机插秧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的山区县,小型农机遍布田野;在粮食主产区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米袋子”实现了基本自给。
重庆大力建设蔬菜基地、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产销监测服务平台,促进蔬菜产业由大变强,“菜篮子”越来越充盈,除保障自身需求外,每年还大量外销。
在享有“西部绿色菜都”美誉的潼南县,记者走进太安镇重庆科光蔬菜种苗公司。占地180亩的育苗场全部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育苗,每年提供优质种苗1.3亿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重庆农龙生态公司,采用机械化耕作、地膜和滴喷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四季生产,长年供给。
潼南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于贵生介绍说,潼南目前有12个万亩级蔬菜基地,30万亩标准化基地,带动全县20万余农民发展蔬菜,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00万吨,两项均居西部第一,占据重庆主城市场1/4份额,还远销20多个省市,年产值30亿元。
潼南蔬菜不仅量多质优,菜文化也做得精彩。他们每年举办菜花节和蔬菜博览会,建起了一座集科普教育、产品展示、知识游戏、科技体验于一体的蔬菜博物馆,让市民在参观和体验中,感受蔬菜文化的独特魅力。
能生产还要会销售。重庆大胆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信息及时公开透明的电商平台,让农产品卖得出、价格好。
重庆是生猪饲养和调出大市,生猪价格波动大。对此,重庆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现货挂牌交易网络平台,买卖双方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成百上千头生猪交易瞬间完成,省时节本。目前,重庆的荣昌、潼南、合川等区县和四川的内江、泸州等10多个区县、200余个规模养殖户,以及温氏、新希望、陶然居、雨润等知名企业,都已入驻平台“蹲点”销售和采购,做起了网上生意。
“这个平台不仅扩大了客源,买家还可以货比三家,养殖户也可以不断比价,寻找理想买主。”运营商张彬说,我们这个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即时信息,借市场之力调控生猪生产,引导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发达的冷链物流是保障农副产品均衡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的重要环节。重庆下大力气,连续建设了江北等6个农产品大型标准化冷藏式仓储设施,以及双福国际农贸城、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产地加工、配送、终端直销体系,丰富和满足市民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在九龙坡区重庆明品福冷链物流公司,记者亲眼目睹了3座单体容量为5万吨的冷链仓库前,运输车装货、卸货,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陈建德说,两期项目建成后,冷库总库容将达到50万吨,年交易额300亿元,将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交易中心。
在重庆从事肉类食品生意多年的林周,今年上半年从大渡口区搬到这里,一口气租下3500平方米冷库。他告诉记者,现在租金只要50元/月/平方米,比过去少100元。鸡肉批发价原来16元/公斤,现在要便宜1块来钱,每天的销量明显增加。
优质农产品产得多、卖得好,冷链物流发展提速,保证了均衡供应。通过这些有力举措,重庆毫不动摇地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展示了一个特大型城市农业部门有胆有识的民生担当。
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农民增收平台越搭越宽
——重庆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为本,牢牢把握增收这条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特色农业产业要效益,变“大袋”卖资源“小袋”挣钱为“小袋”卖商品“大袋”赚钱,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起人工饲养的甲鱼,有人总担心不安全,想吃而不敢下箸。而在重庆南川区木凉乡,人工养殖的甲鱼却是抢手货,市场供不应求。
“我这180亩甲鱼,纯自然生态养殖,饲料中不添加任何激素。”重庆耀康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康志说,甲鱼公母分开养,5年就能长3斤。母甲鱼1年能产60枚种蛋。
上乘的甲鱼品质倍受市民青睐。按一斤110元价格计算,亩效益2万元以上。“我们经过8年驯化养殖的一种海虾,连痛风病人都可以吃。市民每次只能买2斤,多了没有。”邱康志自豪地说。
由于离主城区近,木凉乡瞄准重庆市民爱吃鲜活水产品的习惯,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水产养殖,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养殖甲鱼、泥鳅等20多种特色水产品。该乡全方位拓展养殖产业链,发展吃、住、钓一条龙的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100多人,农民仅务工收入一年就超过万元。
“在五大功能区域这个平台上,政府要做的就是以农民为本,统筹和加大资金投入,盘活农村资源,让农民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增收。”南川区区长曹清尧说,过去,农民只会卖资源、挣得可怜,可以说是“大袋”包装卖资源,“小袋”把钱拿回来;现在,农民学会了卖商品,就能做到“小袋”包装卖商品,“大袋”把钱拿回来。
在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早田专业合作社按照欧盟标准,用高科技种植有机猕猴桃,对外出口。“过去猕猴桃论斤卖,现在论个卖,1个赚得比1斤还要多。”合作社负责人说。
面向市场调结构,依靠品质要效益。各区县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强烈意识到,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各展所能,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能满足城市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带动农民增收。
酉阳传统农业无主导产业、无大规模生产基地、无大型农业企业。按照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定位,酉阳靠山吃山,引进农业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2013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5万亩。通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一般农户”模式,直接带动2.8万农户发展中药材生产,户均增收8000元。“三无产业”变成了“三有产业”,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生态容量实现了同步增长。
打差异牌,走特色路,更要细分市场,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拓展传统农业产业升值空间。
重庆朴真农业科技公司投入2000万元在潼南县太安镇发展700亩有机蔬菜,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董事长郑凌云说,尽管有机蔬菜比一般市场价格贵四五倍,但市场潜力巨大,他们正在努力将“朴真”打造成重庆有机农业的响亮品牌。
好产品还要有好包装、会吆喝。在云阳县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品牌产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有200多种。其中,仅重庆亿口鲜公司加工的牛肉食品就多达几十种,年销售17亿元。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折射出重庆农业从外延性扩展向内涵挖潜的巨大转变。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永川区因地制宜发展23个现代农业特色镇,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园正在崛起。圣水湖农业示范园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正百农业公司每年自主研发菌种1000万袋,为重庆地区接种1.3亿袋,日产各类鲜菇20吨,年产值达1.5亿元。副区长杨华说,目前全区食用菌产业已形成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到2017年,永川将发展食用菌袋栽2亿袋、地栽5000亩,届时将带动1万户农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