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人增收地增绿
——增收是增绿的关键性措施,增绿是增收的直接保障。没有增收,增绿保不住;没有增绿,增收难持续。GDP不仅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绿量,不仅要让自己受益,还要让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益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重庆生态建设而言,可谓机遇难得、任务繁重。不仅因为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有责任有义务为下游、为全国守住一江清水,而且还要满足自身城市扩展而不断增加的生态需求,支撑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
尤其是渝东北、渝东南两个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条件脆弱,产业基础落后,面临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加快发展的巨大考验。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的功能定位,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把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发展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为衡量标准,坚持发展与增绿并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利用和建设生态中科学发展。
9月的云阳县人和街道长河村,绿色是主色调,山坡上郁郁葱葱。连片种植的2100亩晚熟柑橘已开始挂果。每亩能产3000斤的晚熟柑橘实现了错峰均衡上市,从春节前一直卖到第二年5月,市场价格比一般早中熟品种每斤高出2元左右。
长河村把晚熟柑橘种植与养牛相结合,发展“牛—沼—果”循环农业,每个养牛场数量不超过500头,以便于粪便全部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减少了养殖面源污染,节约了成本。柑橘园通过安装杀虫灯、粘虫板驱虫防病,大大减少了打农药次数,体现出负责的生态环保理念。
增收是增绿的关键性措施,增绿是增收的直接保障。没有增收,增绿保不住。没有增绿,增收难持续。
云阳既是生态移民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增收与增绿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丢。”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我们把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生态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增绿中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对于柑橘、牛羊、蔬菜等传统主导产业,云阳以增量提质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让农民增收有产业、致富有门路。
酉阳保护生态的做法跟云阳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县是重庆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贫困程度较深。“不发展或发展步子慢肯定不行,但不顾生态保护片面发展更不行。GDP不仅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绿量。”县委副书记石强的话道出了酉阳农业发展的更高追求。
酉阳在发展草食牲畜业方面,根据草地饲养承载量,实行圈养与散养相结合,既提高牛羊品质又不破坏生态植被,既增加绿色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在板溪镇扎营村,由重庆润兴牧业公司投资的酉州乌羊良种繁育基地即将建成。酉州乌羊因可视粘膜为乌色而得名,是稀有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公司总经理袁文斌说,项目建成后,带动1500个家庭农场,年生产商品羊20万只,年可创利润1.25亿元。
“在生态系统容量范围内,促进农民增收就是最大的生态保护。”这样的共识已转变为地方政府部门的一种自觉行动:把农民从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山上搬下来,增加生态容量,开发多种生态产品,让农民不进城也能致富。
酉阳县黑水镇大泉村是一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消暑度夏。“以前,村民住在高山上、山沟里,条件恶劣,靠天吃饭。现在,村民住进了敞亮的楼房,开起了农家乐,户均收入六七万,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村党支部书记邢卫东说。
大泉村的巨变,注脚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惠泽深远。现在市级财政按每人8000元标准落实搬迁补助,规划3年内搬迁50万人。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重庆将扶贫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因户施策,使每个搬迁户都有一份“菜园地”、一个增收项目。生态移民搬迁村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高山蔬菜、茶叶、油茶等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把生态资源潜力变成产业发展能力,既致了富,又绿了山,还护住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