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日,在贵州旱情重灾区黄平县谷陇镇,工作人员在搭建钻塔,开采地下水。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旱区群众团结互助斗“旱魔”
灾情凝聚人心。连日来,贵州旱区群众团结互助斗“旱魔”的感人场景不断在干涸的大地上上演。
旱情发生后,黔南州惠水县大龙乡排楼村的1500余名村民出现饮水困难。村民们一合计,可通过修建一个25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一个3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从一处水流较大的山塘抽水来满足村里饮用水需要。但所需的物资和经费影响到工程的实施。
村党支部书记唐和平带头贡献出自家的挖掘机和工程所需砂石,不计任何费用。村民们也积极捐资、投工投劳。
灾难面前,最能体现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
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上寨村连续一个多月没下雨。在一些尚未完全干涸的溪水边、水塘边,当地村民在取水时相互理解、谦让,科学利用有限的水源。村民黎中才说,水塘的水本来就不多,我用多了,别人就没得用,大家都轮流用。
遵义市桐梓县高桥镇高桥村东木村民组组长赵修建说:“干旱躲不了,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除了政府组织送水,村民自己的摩托车也纷纷下山拉水。”
在旱情严重的思南县板桥乡枣树坪村,上百名村民齐心协力从80米的山脚下抽水到村里。抬水泵、铺管道、挑发电机……村民们团结协作,一个小型提灌站将为全村人“解渴”。71岁的村民石帮营已顶着烈日忙了多日,他说:“干旱虽然严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记者 王念、胡星、杨洪涛、李黔渝、闫起磊、潘德鑫)
2013年8月3日,贵州旱情重灾区黄平县谷陇镇翁勇村村民在已到达最低水位线的翁勇二号水库内搭建抽水设备取水灌溉,开展生产自救。如果干旱持续,该水库可能在一周内完全干涸。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2013年8月3日,贵州旱情重灾区黄平县谷陇镇干部在检查灌溉设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