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市民应尽量选择保健食品流通的主渠道购买保健食品,如在药房、保健食品专卖店及商场超市购买。减少在网络、公益讲座等高风险的流通环节购买保健食品的机会,规避购买假货的风险。
老年人为何总被“忽悠”
案例:
今年75岁的陈老去年在自家附近广场晨练时收到一份治疗冠心病的保健食品传单,传单上说购买此保健食品,不仅可享受免费吸氧、足疗,还能免费去国外旅游。在花了近10万元购买药品之后,陈老发现该公司已是人去楼空。
分析: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弱,对他人的认同感却很高,随着年龄增大,他们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老年人频频被“忽悠”主要是由于老人接触到的外界信息相对较少,一些商家就趁虚而入,片面夸大保健产品功能。另外,部分老年人有贪小便宜心理。一些保健产品公司以赠品或抽奖来吸引和诱惑老年人。
提醒:
到正规商店购买,注意查看公司有无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如果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在老年人保健产品市场监管问题上,工商、质检、公安等多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药到病除”不可轻信
案例:
糖尿病患者刘女士患糖尿病已经四五年了,前段时间在老同学“药到病除”的推荐下,先后两次花4000元买了保健产品,一开始降血糖效果不错,但一年后刘女士被确认为糖尿病肾病。医生告知,保健品里含有西药成分是主因,刘女士后悔莫及。
分析: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人员表示,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另外,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等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提醒: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患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要相信违法广告的宣传。“没有大力投入广告宣传,保健产品肯定卖不好,很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广告中的产品。”专家表示,不能以广告来判断产品质量。建议大家在选择保健食品时还是首先要看自己是否需要,然后仔细研究产品所含有效成分的含量比,不能盲目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