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区湖泊水系,树立水兴城盛的典范
2012年11月,在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成都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当前就是要进一步鲜明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特色,把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工程作为成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争取树立人水和谐、水兴城盛的典范。
水,是环城生态区建设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没有一座城市像成都这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史就是城市发展的文明史。
两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治水,兴建都江堰,开创了“天府之国”;一千年前,造就了“二江环抱”的城市格局,“扬一益二”扬名天下。今天,在成都城区最大规模的生态区建设中,“六湖八湿地”湖泊水系是核心。
当下,成都在地理区位上虽然与水为邻,但在资源禀赋上却是一座缺水城市。在中心城区,水面和湿地总体比较少,远远无法满足市民亲水、近水的心理需求,还需要大量的水体来调节生态、净化环境。
“六湖八湿地”紧邻穿城而过的5条河流而建,取水还水。源头,是流动的活水,在流经湖泊后又汇入河道,水量未变、水质未变,但却“留”下了28平方公里的水面,灵动着城市。湖泊还能滞洪、调蓄、补水,进而改善流经城市河流的水质,净水作用明显。
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和完善河流水系建设,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之际,成都做足做好水文章,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再现“因水而建、因水而荣”的荣光。
奠定科学发展格局,为后代留下宝贵遗产
展开“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到,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六湖”及“八区”组成的生态绿廊,环抱着中心城区,间有部分“绿块”成楔状,向城区延伸,将城市建成区自然地间隔开来。
而俯瞰整个成都,“全域成都”的绿色形态清晰可见:这是一个“两带一环”的大型生态隔离区,左为龙门山脉,右是龙泉山脉,中间就是环城生态区。
“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对成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用“战略决策”来描述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这一决定。
这一战略决策,基于这样一种考量:目前,城市发展“摊大饼”现象比较明显,通过构建环城生态区,可形成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推动成都向组团发展、多中心、特大城市群转变,有利于优化成都的城市增长方式,“科学奠定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城市总体格局”。
这一战略决策,还有对水资源的综合考量。在世界各地,水资源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成都虽然位于岷江上游,但地面坡降很大,导致枯水期不能蓄水、丰水期不能滞洪。“六湖八湿地”无疑解决了这个难题。“六湖八湿地”建成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水域面积将由目前的1.8%提升至6%,成为成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强劲推力。
“八十公里环城绿廊”,不仅将为成都戴上一条“绿色翡翠项链”,还将给子孙后代留下受用无穷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