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方机场建设热”降降温
江苏13个地级市,其中9个建有机场,然而,除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外,其余运营的6家全部亏损。尽管如此,各地建机场、开航线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在各地发布的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中,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重头戏,其中尤为夺人眼球的当属各地机场建设的“大干快上”。一些地方争相建设机场,运营成果究竟如何?
记者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现在运营的175座机场中约130座存在亏损,2010年亏损数额达16.8亿元。
中小机场发展的“怪”现状
据前几年资料统计,长三角地区平均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8个,超过作为全球最大民航市场美国每万平方公里0.6个的水平,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将成为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坐落在长三角地区的江苏,随着5月8日苏中江都机场的正式开通,全省13个地级市中有9个建有机场。
按照民航界惯例,运营的机场中能盈利的多是京、沪等枢纽机场和部分中型机场,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几无盈利可能,年吞吐量只有几万人次乃至几千人次的支线机场无法解决“温饱”。而中小机场的新开航线基本是支线机场,航班起降架次较低,没有稳定的客货量,几乎不可能达到盈利点。
在江苏,除了南京禄口机场,其余已开通的7家机场均属于中国民航局定义的“中小机场”范畴,普遍亏损也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吸引航空公司前来开设航线,中小机场的普遍做法是给航空公司补贴,而这笔钱的最终买单者是当地政府。以徐州观音机场为例,政府每年给予航线的补贴都在数千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城市正在大张旗鼓地新建机场,或规划建设机场,而机场数量的大幅增加无疑导致了机场间航线资源的争夺不断升温,促使地区机场竞争白热化。在机场之间的竞争中,航空公司便赢得了话语权,这样一来,机场在与航空公司的谈判中显得更加被动。
显然,“政府补贴竞相加码,中小机场互相残杀,航空公司看重收益”,成为了当下中小机场发展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