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按照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整体部署,北京朝阳医院自9月1日实施医药分开试点。医药分开之后,患者的负担减轻了吗?医保基金支出增多了吗?医生用药更合理了吗?三个多月之后,本报记者来到朝阳医院探访。
“十八大·一线探落实”特别策划到此告一段落。
半个多月以来,本栏目探访中央政策在各地的落实情况,报道了各地的新举措、新探索。特别策划告一段落,但为民生的鼓与呼仍将继续,敬请关注。
靠什么控制不当处方
“把开(可疑)处方的医生名字露出来,就是要曝光他”
“把开(可疑)处方的医生名字露出来,不要遮住,就是要曝光他!”
朝阳医院院长助理童朝晖这句话,是在12月10日的处方点评会上,当着各科室主任说的。会议室的投影仪,正在幕布上映出一张被挑出来的可疑处方。
“他开的药实在是太多了。”在征求参加点评会的各科室主任意见之后,大家都同意对这名医生进行处罚。
随后,对抽查出来的另外5张处方,点评专家组也都达成了相应的处理意见。
童朝晖介绍,朝阳医院刚开始医药分开的时候,处方点评会主要对大处方进行重点检查,对单张处方金额较低的做抽查。现在处方合格率显著提升,开始转向对一贯处方比较多、药占比比较高的科室和医生个人,以及使用比较集中的重点药品,进行重点监测和抽查。
“刚刚医药分开的时候,因为大家不太习惯,改起来也难,那个时候抽查出来的不合理处方最高达到14%”。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介绍,“经过一个月的点评和管理之后,后两个月不合理处方的比例维持在百分之一点几,不超过2%。不合理用药的行为被控制下来了,与之对应的行医模式和行为也随之在转变。”
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到2%的不合理处方会顽固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