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微博、微信上的虚假信息,有的骗转发,有的骗钱财,有的博关注,话题多与个人利益相关。微博微信安装便利、使用简单,网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使得不法活动不易被发现。防范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起一套包括预警、控制和防范在内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捏紧拳头,重点出击。
假信息长啥样?它们多以好心人为诉求目标
最近,两个因为虚假微信被骗钱财的案例引发关注。苏州的张女士收到在国外出差的老公发来的一条微信,让她将18.2万元汇给一位“廖总”。张女士按照微信的内容将钱转出,等老公回来后才发现被骗。原来,诈骗分子盗用了她老公的微信号。
类似的情况,在德国留学的露露(化名)微信账号被盗,骗子成功从她父亲手中骗取了16万元人民币。等父女俩发觉是骗局时,为时已晚。
再往前追,很多热转热议的微博、微信,后来都证明是虚假信息。比如,今年一开春很多人都见到并转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请帮忙转发一下,一名北京三中的学生,叫谢露,13岁,消失几天了,他爸爸号码13207866970,爱心接力!”很多人出于热心帮忙转发了。实际上,除了换了一个中学名称,相似的微博微信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过。据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条信息的不同版本达上百个之多。微信中的电话号码经查为广西百色号码,有吸费电话之嫌。
与“谢露失踪”此类信息的无中生有不同,有一些骗转发的信息则是移花接木,“真”中掺“假”。例如一条“四川石渠县小学需要捐赠衣物”的热转微信(见图二)。记者核实发现,帖子中提到的校名、地址属实,其他内容却被掺了假,“这个帖子是2011年该校一位老师个人所发,但后来被不法人员嫁接到涉嫌吸费的电话上。”
还有一些微博账号,模仿政府机关、社会名人等,混淆视听。比如一条“公安部网监通告”的虚假帖子(见图一)曾被广泛转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梳理了这类虚假信息的特点: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话题多与个人的利益相关:中学生失踪,令人揪心;涉及个人电脑信息安全,令人震惊。从作用对象看,以好心人为诉求目标。从行为的难易程度来看,转发帖子相当便捷,只是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