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更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即便穿行在大山深处,也不时可见这样的标语:“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重上富裕路,一个不能少”……
“三月的樱桃,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李子,七月的梨子,九月三十吃柿子,冬天还有猕猴桃。”这几句话,印在了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陈云高的名片上,“北川名气越来越大,来我们寨子的游客越来越多,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水果产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带动了石椅村的农家乐发展。去年,这个共有328人的村子,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欢迎再到这里来,肯定还会有惊喜。”受访群众的话语里,透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产业支撑,发展为要。化危为机,优化结构,推动四川重塑经济版图,转变方式主线贯穿始终
去年11月29日,被喻为“震中生命线”的映(秀)汶(川)高速公路通车,这是四川藏区首条高速公路,也是从西南、西北进出四川并通向周边藏区的重要通道。
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又兼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四川的民生事业没有耽误,经济发展也没有耽误。
不仅没有耽误,而且高效运转。
恢复重建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四川经济划出一道“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发展型重建,注重功能恢复与跨越提升相统一。如果重建后的产业还是落后产业,不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新的包袱。
2011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四川省政府正式下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产业发展振兴”是《规划》明确的首要任务。
回望汶川,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走出一条重生之路。
东汽公司在地震中遭受重创,308名职工遇难、1000多人受伤,直接损失27亿多元。
“泰山压顶不弯腰”,顽强拼搏的东汽,当年就完成计划产量的88%,产值比上年增长13%。
异地重建,在东汽人眼里,更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独特机遇。新基地生产布局采用产品部套集中的原则,打破原汉旺基地生产格局,形成简洁顺畅的物流过程。到今年3月,东汽累计发电设备产量攀向3亿千瓦高峰。
传统的优势,隐藏着持续的危机;发展的困境,孕育着突破的先机。德阳市明确提出,加快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四川把产业重建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石,产业恢复与优化结构、转变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发展能力。5566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成为灾区发展新亮点。
五年来,四川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规模跨上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1.8%。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9.2∶44∶36.8调整为2012年的13.8∶52.8∶33.4。
夯实基础,利在长远。恢复重建中,四川规划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回望汶川,当年艰难抢通、保通的“生命通道”已变通途。随着灾区6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四川人世代期盼的“蜀道通”渐成现实。
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四川规划实施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
回望汶川,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生态重建,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