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看亮点:两会特别报道“亮剑” 高物价
-记者感言
“涨”字牵动政府百姓心
2011年,猪肉率先开启了涨价之门,紧随其后,蔬菜水果、油盐酱醋、中西药品、日用百货、交通出行,举凡与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领域差不多都跟“涨”沾了边。有细心的消费者算了一笔账:100元现金一年间竟然少买了七八斤鸡蛋、少买了24斤苹果、少买了22斤西瓜。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幸福指数,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记”。虽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普通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从这个角度上说,物价稳,人心才稳;人心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由此,“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便成为2011年中央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各地政府出台的调控和监管物价的手段看,主要采用了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于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综合施策、重点治理的办法。如果说政府加强调控和监管是稳定物价的治标之道,那么治本之策是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纾解百姓后顾之忧。譬如,建立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与消费物价指数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支出,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消费成本;再譬如,大幅度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投入,唯此,老百姓才不会按住口袋消费。
信心比黄金重要。国家有信心控制物价,还要百姓有信心敢于消费。要增强百姓敢于消费的信心,一方面,消费者要想方设法增加合法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还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遏制物价上涨。只有国家信心与百姓感受融为一体,消费者信心指数才会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才会越来越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责任,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属于保障民生的范畴,各级政府义不容辞。
来源:人民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