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运营的进步凝聚了所有办博人员的智慧。每晚9点,组织者都会举行运营视频会,把当天各片区服务上的新点子、好点子向全园区推荐。“10万世博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世博园区一天一个样。”洪浩感慨道,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就是一个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过程。
当年10月16日,上海世博会迎来了惊人的103万人次大客流。“那天是周六,前段时间客流就已经很高了,负责客流预测的部门报告指挥部,大客流一定会来的。”10月15日晚,世博局领导挨个给片区负责人打电话,并要求安保部长明天要第一个到岗。实际上,安保的同志们当晚已经上岗。
第二天,大客流果真来了。103万人次入园,最高在园人数85万。这意味着,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整个成了参观者的海洋。但组织者的头脑清醒而冷静,作为园区总指挥的杨雄坐镇运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沉着应对。世博局负责人也深入各片区一线指挥。更重要的是,组织者未雨绸缪,早在9月份就启动了园区运营的“三找三定”工作,即“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在应对极端大客流的安保、志愿者等人力配备、设施保障、餐饮供应、交通组织、宣传引导等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详细预案,使得园区顺利度过了百万客流的考验。
“那天也奇怪。园区110接警比平日少了一半,120急救也减少了2/3。”丁浩是当天的总值班,他说,那天自己很有底气,“我们经历了那么多高峰日,那么多考验,有那么多细节上的改善,都感觉这一天问题不大。”10万办博人都憋着一股劲,全力以赴,“准备了这么久,大考终于来了,一定要考出个好分数!”
这是一次奇迹!当天的世博园,可能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卢森堡馆馆长感慨,他这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多人。要知道,卢森堡整个国家的人口,还不及这天入园人次的一半。
后世博时代,世博园引领上海未来发展,世博会中国馆变身为特大型美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
“如果我在今天这个岗位上退休,从2000年做卢浦大桥项目开始,算来我将在世博园这片区域工作整整20年。”丁浩感慨,建设行业的人,一般要到四面八方、世界各地行走,而自己是“跟世博特别有缘。”
“上海世博会,真正起到了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多了解世界的作用。”丁浩感慨。从2007年来到世博局,丁浩出访过很多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上海世博会前,说实话,我感觉他们还是低看我们的,觉得我们不行。世博会以后再回访,感觉这些同行除了尊敬,还是尊敬。个个竖起大拇指,上海世博会了不起,中国了不起!”丁浩激动地说。
世博闭幕后,组织者曾回访过参展方之一的以色列,以色列馆副馆长回忆起上海世博会的日日夜夜,讲着讲着就哽咽了,这位以色列人感慨,在上海的184天,是他人生当中最难忘的经历。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总代表曾向世博局的一位负责人说:“原来我们来参加上海世博会,是有所顾忌的。我们想你们可能会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我们好几个参展方都做好了应对准备。事实证明我们错了,你们这种热情周到的服务,充分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的制度和作风,让我们钦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变化,看到了上海的文明程度。”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海世博会,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项目不是世博局的项目,不是上海的项目,而是为国家、为民族做的项目。”丁浩感慨,“像我们做工程的人,一个项目直接跟国家、跟民族挂钩的很少,世博会这个项目,我们真的特别珍惜,也做得特别用心。”
洪浩最喜欢天天穿行在世博园内。“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我们不要老想着过去的事情。”他说,世博结束时,自己心情很平静,“世博结束了,让我们面对新的开始”。
2011年春节后,后世博开发建设正式启动。作为相关负责人,丁浩这样描述:“世博园区是国际社会都瞩目的一块区域,大家都在关心它的后续发展。我认为,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功能的形成,应该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今后二三十年引领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年10月1日,先后接待了近1700万观众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变身为特大型美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正式开馆试展。而由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于10月1日同时开馆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