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推广遭遇多方“梗塞”
像武汉一样,经过5年的推进,公务卡已基本覆盖各级政府,全国31万多个预算单位都已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但这一数字并不乐观“与31万相比,全国有4000多万个行政事业单位。”唐金山说,不仅如此,有的部门和个人办了卡却并未使用,“休眠卡”大量存在。
“有卡没地方刷”成为制约公务卡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唐金山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乡以及境外地区PO S机非常稀少。此外,由于刷卡手续费需由商户支付,一些商户为规避手续费,受理公务卡的意愿也不够,即使安装了PO S机也不愿使用。
消费信息的滞后反馈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热情。刘蓓说,银联信息一般需要3天才能查看得到,导致报销时间推迟了3天以上“如果碰上每个月的还款日,就意味着推迟还款,许多人担心被罚款或影响信用记录。”
不过,也有人对公务卡能够起到的作用表示过怀疑。唐金山说,一些年纪较大的公务人员,传统的消费习惯比较根深蒂固,要让公务卡普及到他们手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对于刷卡信息共享问题,需要整合国内外和各家银行的资源,而财政、纪检部门很难将众多银行协调一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保持谨慎太多。他说,公务卡是利用银行信息进行监督,但由于监督环节是在后台进行,普通老百姓看不到数据的各个环节,没有公共财政的公开,很多资金流向仍然缺乏有力的社会监督。
此外,现有的公务卡制度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掌握签字权的领导,很难通过公务卡进行限制。叶青说,正是这一部分人掌握着单位经费支出的决定权。“如果他们‘三公消费’违规,或者与商家串通做假,财务部门即使明知还是不得不给予报账。”
还需多项政策配套
为提高公务卡使用率,切实解决“有卡不用”等问题,2011年、2012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曾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扩大改革范围。并制定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对差旅费、招待费和会议费等16项公务支出,凡具备刷卡条件的,一律使用公务卡结算。
但要切实让公务卡发挥应尽职责,这一规定效果并不十分良好。推广应用公务卡涉及财政、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单位,特别是公务卡管理、电子支付系统等都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赵信建议,抓紧建立和完善公务卡网络系统。纪检、财政、银行等部门相互联合,为建立公务卡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代理银行还应严格履行职责,主动与预算单位配合协调,做好系统安装、业务培训、数据收集传送、单据凭证发放等工作。
此外,完善公务卡受理市场环境相关问题,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适当下调部分偏高刷卡手续费,减轻商户负担,提高商户受理意愿,促进持卡消费。另一方面,协商发卡银行尽量提供更长的免息期和更全的附加功能,以调动公务人员用卡积极性。
“小小公务卡并非万能,只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撑,才可以‘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叶青建议,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审计、纪检等部门应对每一笔公务支出进行监管,加大对公务消费的监视稽查力度,实行不定期不定量的抽查。
同时,叶青也提醒,公务刷卡也不可过度强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否则适得其反。“一些定点财政采购项目,也可以采取转账等方式,这样更方便,风险也可防控。”他建议,预算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公务卡报销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报销操作程序,加强现金管理,严格资金提取审批制度,控制现金使用范围和额度。(记者 徐海波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