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变“豪华会所”?

2013-01-24 10:53:30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管理部门“不断沟通协调” 会所经营一如既往

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统筹开展三坊七巷保护管理,同时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实体运营,街区内的业态建设由该公司负责。

对于部分宅院成为“富贵”会所、“酒肉坊”的质疑,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说,原则上三坊七巷内的文物保护建筑不对外招租,不搞商业经营,主要辟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对外出租经营的是一些历史建筑和老房子。“整个街区占地38公顷,不可能全部搞成静态的博物馆,而是按照‘体验人文 消费文化’的要求进行活态化营运。”

据介绍,根据租赁合同约定,三坊七巷内的商家都不允许搞私密会所,要求至少前厅范围对外开放。对于有些“会所”闭门谢客的行为,林矗表示,这与商家的经营理念和成本压力有关,比如寿山会馆之前一度对外开放,但一开放,水电、安保等各种费用马上就上去了,商家难以承受。

林矗说:“商家以利为先,管理部门注重文化特色,两者之间要不断进行沟通协调。”

那么,这些存在多年的私密会所,既然违反了租赁合同,为什么还一直存在?为什么“活态化营运”就成了“富贵会所”?管理部门的这种“沟通协调”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结果?

文脉传承与商业开发:孰轻孰重?

三坊七巷号称“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三坊七巷内的古建筑缺乏维修、保护,院落内搭建、破坏、老化严重,房屋质量持续下降;街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劣;同时坊巷内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坊巷内的“原住民”、安民巷30号房主曾世康说,经过几年的保护和改造,三坊七巷的破败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成为福州市知名景区,配套一些餐饮、休闲场所是应该的,但有关部门要对古建改造和商业经营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避免破坏坊巷的文化生态。同时,让更多老百姓进得去、看得起。

福州民俗文化专家、福建闽江学院副院长赵麟斌认为,用历史的眼光看,三坊七巷目前的整体保护成效应当受到肯定,从传统士大夫府第过渡到现代旅游景区,其合理的开发利用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入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历史街区,其保护标准应更加严格,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依托坊巷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的时候,也不能光看经济效益、短期效益,而是要把文物保护和文脉传承放在首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