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街上看不到证券交易厅的,而这里,到处都是华尔街。”斯蒂芬说,美国那边多的是行色匆匆的证券经纪人,没有供几十岁的老人家们坐在一起看盘、喝茶、聊天的场所,“总之,在那边炒股是件很无趣的事情,人们不会在饭桌上或者酒吧里眉飞色舞说起股票来,但在中国,人们很爱说这些,现在,我的中文股市词汇量远远大于英文,‘套牢’、‘消息’、‘涨停板’,我都不知道英文该怎么说。”
斯蒂芬所言美国普通投资者对炒股技术的陌生确属实情,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约有48%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达9600万。比起个人的能力和朋友间的消息,美国人更相信基金经理的专业经验。
长期研究美国私人投资理财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戴先驰告诉本刊记者,真正敢于亲自动手炒个股的,是比中产阶级更富裕的家庭,他们除了投资基金,还会根据投资银行的建议,持有个股。
与共同基金不同,投资银行的服务是私人投资顾问一对一进行的,资金门槛从10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
戴先驰说,在美国投资股市,更像一门数学,而在中国,更像一门社会学。美国监管当局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任何内部人员都不得透露信息。
“炒股不靠小道消息,就只能靠计算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制胜,所以专业人士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来中国冒险
斯蒂芬有一句名言“中国比美国更配得上冒险家的乐园这个称号”。得出这个结论,是根据他的亲身体验。
斯蒂芬说,他财产的飞跃式增长是在中国的这3年里实现的,在美国那些年,财产增长“缓慢得像是停滞了”。
3年前他刚到中国时,一家四口租房子住,租金每月1.2万,后来涨到1.5万,第二年他认识到买房子更划算,于是投资130万人民币在北苑一个国际社区买了一套房,第三年房子总价翻了一番,这套房子让他一年之内赚了100多万。
渣打银行中国区主管马克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在美国本土的房子次贷危机后大幅贬值,个人资产变成负值。马克向本刊介绍说,美国中产要想炒房可没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自住房,你30万美元买来的房子,40万美元卖掉,挣到的那10万美元除了要交交易税,还要再算进个人所得税里扣一遍。
“你要想像在北京那样自己出个首付,让租房客替你交月供,更不可能。”美国房产每年还要征收相当于当年房子市值2%的房产税,这个税必须按月付。每个月收1000美元的租金,可能房产税就要交900美元。
“总之,贷款利息加所得税,加上乱七八糟的税收、维护费用等,投资一套住房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出售后所获得的利润。而且卖得价钱越高,所得税率也高。除非房子升值非常快,否则投资房产没什么油水。”
“所以呢,我们也就安安心心投点基金,每年有个5%的收益,就感谢上帝了。”马克说。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