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并非“弱势群体”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浙江一带的民间资本“找不到投资出口”。
“为了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迅速出台‘4万亿’刺激政策,政府投资巨大,导致民间资本似乎被边缘化了。”国资委一位司局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由于国家主导的4万亿投资巨大,使民间资本有被弱化的错觉。这种投资上的不对称,直接引发了2009年下半年关于“国进民退”的质疑。
“从本质上分析,并不是国有资本挤出民间资本,而是‘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在前,刺激民间投资的‘新36条’出台在后。”上述国资委人士解释。
在他看来,国家先动用国有资本抵抗全球危机,随后引导民间资本拉动经济复苏,“这是一种用心良苦之计,现在大局已经明朗。”
他认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启动民间投资,就是最好的最适宜的投资政策。“目前正赶上房地产调控,大量资金闲置,很多资金试图流向海外。所以,现在必须在国内给民资找到一个出口。”
随着“新36条”逐渐落实执行,在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民间资本将不会是业界担心的“弱势群体”。
“作为国民经济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并不冲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恶性竞争,而是互相取长补短。”上述国资委人士说。
这也说明,国家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出台的现实意义,旨在给民资一个宣泄的出口,使民间资本成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助推器。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放开产业管制,也需要创造平等的竞争规则。“新36条”也明文规定:“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随着政策落实,一系列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发改委、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委将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对民资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