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了市场,掌握了技术
1984年,中国轿车市场由进口车独霸,占了市场的95%。国产轿车加北京212只有6000辆。其余都是进口车、走私车,那时才真是“丢了市场”。北京每年开两会,台阶下,黑压压停的都是日本进口车。入世谈判14年,难点之一,就是对中国汽车业的保护,担心一旦入世,中国汽车会在跨国公司的冲击下“全军覆没”。然而到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轿车市场800万辆,95%是国产车,完全颠倒过来。其中挡住跨国公司同一品牌大量进口的恰恰是合资企业的产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的技术大国。汽车技术,包括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在上海、长春、广州、北京的合资企业,已经是大众、通用、本田、现代在全球管理最好、自动化最高的“样板工厂”。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骨干到海外同岗位培训,造就了各个层次的汽车制造和管理人才。八十年代的我国汽车整车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人均一辆,而到2009年提高到人均100辆以上。
如果说,在80年代轿车合资企业开办之初,中国汽车业造轿车还是“小学生”,在技术上以学习消化为主,没有什么“话语权”,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大众开办两年后,国产化率只有2.7%,围绕国产化零部件要不要送到德国去认证,一度曾有爱国和卖国之争。是先后担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朱基拍板:“桑塔纳零部件的国产化,要坚持德国大众的标准,绝对不许搞瓜菜代。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而达到大众标准,零部件企业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磨练。是国际化的高标准,逼出了中国轿车业起步的高起点。
中国人不但在轿车的制造和管理技术方面,逐步成为中学生、大学生。在产品研发领域,也是一年一个大变样。早在90年代末,建立配套研发机构就是合资谈判先提条件之一。早在1997年,上汽和美国通用合资,就同步建立了泛亚汽车研发中心;同年,上海大众投资22亿元,历时5年,建立起研发中心和中国最大的汽车试验场。而到今天,一批最早建立的合资企业,新产品选择权、中国本土适应性开发、外型和内饰设计,越来越多是中方说了算。上海大众的朗逸、上海通用的新赛欧、广州本田的理念都是合资企业自主开发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