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之无愧,而争当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则需要下大力气。能否在人才培养、招生制度、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教育开放等方面作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探索,是衡量排头兵的关键。
建设文化强省,必然要建设教育强省。教育与文化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首先,教育是传递文化的主要手段。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文化借助教育得以延续与发展。因此,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第二,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文化的传播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教育是选择文化的有力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被冲破。在人们面前既有人类积累的浩瀚无边的文化遗产,又有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的冲击。因此,人们必须解决个体掌握文化容量有限和人类浩大文化遗产的矛盾,必须学会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作出正确的文化取舍。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领,它撷取文化的精华,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第四,教育是创新文化的源泉。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反过来,文化又以隐蔽、间接的形式影响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文化的观念形态、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等思想意识都或多或少地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模式的形成。总之,文化是教育的背景,而教育却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广东下一步要富而崇文,以教开智,以文“化”人,牢固树立“文化民生”意识。这是对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精辟论述。实际上,广东自1994年便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2004年出台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规划的目标战略和内容措施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前瞻性眼光。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省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核心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体制亟待改革,水平亟待提高,投入亟待增加。
无独有偶,《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出台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前后呼应,预示着广东的教育将伴随着文化强省建设的步伐向纵深发展。要实现教育强省与文化强省同步发展,当前应着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转变发展理念,各级政府考核中应加大教育文化指标的比重,形成富而思进、富而思教、富而崇文的社会风气。
二是争当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之无愧,而争当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则需要下大力气,任务艰巨。能否在人才培养、招生制度、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教育开放等方面作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探索,是衡量排头兵的关键。
三是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培养引进世界级、国家级学科带头人,造就体现“广东创造”的学术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要正视广东人口大省的现实,提高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作者系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