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几年前就已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表现得尤其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地图的悄然变化,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抢农民工的激烈竞争,中西部以情留人,东部积极挖人。据有关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以一首真诚朴实的《春天里》,唱出了当代农民工内心的酸楚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随着内地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工后备力量的减少,东西部争抢农民工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一局面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待遇。那么,“争夺战”究竟会不会真正惠及农民工,让他们走进“春天里”呢?
对此我并不太乐观。首先,从农民工的角度看,他们之所以成为被“争抢”对象,原因就在于其劳动力的廉价。据国家统计局调研显示,2009年外出打工者平均月收入在东部地区为1455元,在中部地区为1389元,在西部地区为1382元。可见,农民工的收入远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如果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果雇用农民工不能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企业必定不会再有争抢的“雅兴”。
其次,从企业来看,“争抢”固然意味着必须提高农民工待遇,但幅度恐怕是有限的,其前提即是保证企业能获得可承受的利润底线。因此,“争夺战”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要么退出或破产,要么升级或转型。但是,企业在升级或转型后,利润多了,待遇好了,但用工少了,要求高了,如果农民工自己不“转型升级”,其结果也是被淘汰。
“争夺战”虽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所折射出的问题恰恰是农民工仍然“不值钱”,且依然存在着大批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换言之,要想真正让农民工走进“春天里”,关键还得靠各地政府的积极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还有就是得靠农民工自身的“转型升级”,以增加争取待遇的筹码,实现由廉价到高薪的转身,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