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让时政报道有声有色 贴近群众
[ 2007-11-06 17:13 ]


[主持人]时政新闻在大多数人眼里却是比较呆板枯燥的,特别是那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报道,因为本身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敏感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时政报道基本形成一种既定模式,表述上甚至也是千人一面,众说一词。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了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

[张晖]实话说,并不是我个人想改变,有很多因素促成了我们必须要改变。时政跟国家领导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性很强的报道,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国家领导人。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他们也要求我们要把时政报道鲜活起来,更加贴近受众。有这样一个大的号召,我们国家领导人所做的一切也让我们这些时政记者切身感受到他们以人为本的一面,他们廉洁奉公的一面,他们为祖国不停奔忙的一面。他们所做的,使我们觉得要把他们个性化的魅力和为国家做的贡献很真实地报道出去。

另外,我所在的电台是国际电台,它更多的是对外,同时也有对内的一些频道、报纸和杂志。我所在的电台也要求我和我们这些时政记者要改变传统时政报道的方式,并不是说中国和某个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了,或者是在哪里会晤了,我们从头到尾念到尾。以前都是这样,大家可能看到报纸、电视上也是这样的时政报道。现在我所在的单位国际广播电台也是想到要变革、要改革。同时,兄弟媒体也都在改,都在想怎么把时政报道改得让普通群众喜欢看,乐于接受。恰逢我是国际台时政部的,所以我们肯定要想方设法,能够让报道有广播的特性,有对外的特性,有和受众的贴近性,从点点滴滴去改。

以前的时政报道大家也都知道,长篇的会谈、会见或者是在某一个国家的议会大厅里演讲,这些都是有深度,有厚度的东西,是必须要报的。但在这同时,要想让时政报道立体起来,我们当时从几个方面来做,作为广播人,首先从广播的角度出发,我要让我报的信息和内容有画面感。听众看不见画面,也没有看到电视的时候,使他听我的广播能够感觉就在现场,使受众能够一下子明白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到了那里受到什么样的欢迎,观众能够想象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的。

有画面感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此外,我们增加了前后方连线的内容。连线时,就有每个时政记者连线的风格,比如我当时连线的时候就想我一定要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述,并不一定都是非常非常官方化,或者固定化、正式的语式,我一定要有大家很容易接受的语言,并且我要举例子,有时小小的一个例子,一个典故,就能够使整个的连线内容跳出来。

我举个例子,我到英国,主持人问我,你对英国有什么印象和感受?我当时想说英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的国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正因为这些传统和历史,它才用传统的方式迎接我们的领导人,报道顺序是这样的。但我当时没有简单地说英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大家可能都知道英国有着传统的历史,我采访时说:我到英国以后有人提醒我你一定要小心,你在英国踩到的不是狗屎,踩到的是历史。了解了英国的历史之后,你用刚才这么小的一个典故说出来,让受众就一下子知道英国是有着这样历史和传统的国家,然后在报我要说的内容。

有时我会不惜自己,把自己放到连线报道里。我做过一次加蓬总统的报道,总统和中国特别友好,在非洲也是任总统时间最长的。我当时一看他的资料:67年11月任总统了,我自己是那年生的,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我在报道中说,说起加蓬总统自己,他任总统的时间和我的年龄是一样的,从67年到现在那么长的时间,他先后8次访华,和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关系都特别友好。我把自己的内容揉进了政治性的内容里,让人听起来特别的活跃,人家也特别容易记住。我对加蓬总统非常了解,因为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电匣子报道加蓬总统来中国访问了,我们组织少年儿童去欢迎。有了这个过程,大家看到报道就非常有感受。

再有细节方面,细节做好了,报道才能鲜活起来。有一次普京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到他郊外的庄园作客。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先到的记者在那等待胡锦涛主席夫妇的到来。我当时看到一个细节:普京总统等待的时候拿着鲜花准备送花,他忽然跑道自己身后的俄文翻译那去了。他说是这样说吗?“你好”。翻译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胡锦涛夫妇进门来了,普京总统把鲜花献给胡夫人时,然后说“你好”。虽然不是特别标准的发音,但你可以看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普京总统为了迎接我们的国家主席是做足了功课的。从这个小细节就能够表现出中俄两国关系的关系和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它有着很多的含义蕴含在里面。

我在连线播报的时候就把这个小内容讲了出来,听众就觉得有了这种细节,就一下子感受到了中俄之间的友谊。其实有很多大的选题是由小的点表现出来的,我们在进行报道的时候也一样是用小的点来表现。

语言描述其实是很生动的,通过语言描述,使大家一听到就能够感觉到,目的就是为了有画面感。如果要让报道真正立体和鲜活起来,更需要有的就是深度和厚度。我们是国际广播电台,自己台有38种外语和4种方言还有普通话,我们用这些语言和方言进行对外广播。

要想做好时政报道,让它鲜活起来,同样要有我们国际台的特色。我们有时会让不同的时政记者,比如有学不同语言的时政记者,你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在报道中露出来。让大家慢慢了解国际台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电台,这一切都能够让报道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当然,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在继续探索怎么能够做得更好。

如何在领导的长篇发言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应该说是换位思考。我每次报道之前我先想如果我是一个听众,我想听什么;我国家的主席或者国家的总理到另外的国家去访问,我在家里想听他们在那都干什么了,他们的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领导人的演讲可能是4、5千字,他想告诉给受众什么,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先把自己作为听众、受众想一下,我就会很容易地知道我应该怎么下笔了。我是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我的受众是国外的听众,我要向国外的听众肯定是传递中国是怎么发展经济,中国不存在威胁论,发展的状况怎么样,存在的状况是什么。没有到过中国的人太多太多了,他们只能通过广播和网络了解中国。我们的领导人到了这个国家,它其实是宣传中国的最好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地为听众所想他们想知道什么。我从这点出发,我认为就能够切中他们的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