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首都麦纳麦市街景。本报记者 张梦旭摄
本报记者在埃及准备前往巴林时,曾向巴林驻埃及使馆询问签证事宜。使馆外交官告诉记者,巴林是海湾地区的商务中心,抵达巴林国际机场后办理落地签就可以了,签证官一般会给予14天的停留期,而且还可以续签。然而,记者21日晚上抵达后发现情况完全不这么简单。巴林内政部签证官员看到我护照上的记者身份后立即紧张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巴林、准备报道哪些内容、有没有卫星通信设备和摄像机等。我和周围的几个西方记者一度以为会被拒绝入境。幸运的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等待,签证官终于告诉我:“你的签证好了,只允许停留3天,祝你旅行愉快!”
麦纳麦街头一切运转正常
22日和23日,麦纳麦街头一切运转正常。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各式各样的名车。记者22日走进麦纳麦最大的购物城,发现里面除了保安和售货员外空空荡荡,没有几个顾客。菲律宾籍售货员告诉记者,由于示威游行,他们的生意大受影响,很多人出于安全考虑不愿出门。
麦纳麦市中心的珍珠广场则是另一派热闹景象。有几名警察在进入珍珠广场的路上维持秩序,路边停满了私家车,很多示威者是举家开车前来的。广场上布满示威者的帐篷,但一切都井然有序。路边停着的一辆货车上,几个年轻男子正卸载刚运来的饮料、食品等,这些东西都是免费发放的。人们看到外国记者立即热情地凑上来介绍情况,许多人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银行工作的小伙子哈利法告诉记者,他的月薪为800第纳尔(约合1.4万元人民币),这在巴林算是高薪了,因为巴林人平均月薪只有200第纳尔。为了结婚和买车,他已经欠下20万美元的贷款,至今还买不起房子,只能跟父母住在一起。一位名叫赛义德的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巴林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辆自己的汽车、一份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巴林盛产石油,国家非常富裕,但是老百姓得到的很少,我的愿望很难实现”。
把巴林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和解不难做到
一位名叫埃达的什叶派女子表示:“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是因为宗教原因来到这里的,不管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大家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她还把属于逊尼派的自己的丈夫易卜拉欣介绍给记者,易卜拉欣说:“我们要求巴林朝着君主立宪制方向改革,国王还是国王,但内阁和议会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
巴林知名记者斯里尼瓦桑评析当前形势时说,这场动荡表面呈现出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分立,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等经济因素。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说,一旦有人在生活中承受的压力过大,就会从相同境遇的其他人那里寻求慰藉,并把矛头指向控制更多资源的人。
巴林专栏评论家苏雷什女士对巴林的前景很有信心。她说,如果巴林人能够把分歧抛至一边、把巴林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和解是不难做到的。巴林政府对于改正错误和进行改革从来是不排斥的,她呼吁示威者坐下来同政府对话,她相信政府会认真听取示威者的诉求并予以满足。
巴林人对美国心态复杂
巴林幅员很小,同伊朗只隔着窄窄的波斯湾。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巴林承担着美国在中东地区战略中枢的作用,负责指挥美军在中东和非洲东海岸作战行动的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部就设在麦纳麦郊区。因此,美国政府一直敦促巴林国王进行改革并避免使用暴力,希望巴林尽快恢复稳定。
然而,巴林老百姓对美国的态度却非常复杂。部分民众认为美军基地为巴林提供了安全保证,美国是巴林的朋友。还有很多民众出于民族感情,反对美国在本国驻军,他们认为,国家安全要由巴林人自己来保卫,不需要美国人帮忙。记者看到麦纳麦有最现代化的设施,也保留了很多古老的阿拉伯建筑。很多成年男子穿着白色长袍,所有成年女性必须穿着黑色长袍。在这个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国度,一些民众坦率地告诉记者,他们或许不喜欢美国政府,但美国人则是另外一回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