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卡扎菲地下指挥部上建乐园 北约斩首图谋显露|IMF总裁被捕 涉嫌性侵女服务员面临多项指控|《蒙娜丽莎》原型墓地发现古砖 有两个墓穴|
评论>时政评论
“千变”日本:中国人眼里的日本形象
2007-04-27 08:54:06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21世纪初:反感变成运动,多元趋势出现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民众对日认识的最大变化,是对“区分论”开始产生怀疑。2001年以来,小泉 首相每年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并扬言“把战争责任推给个别人(指甲级战犯)本身就很奇怪”。这类言行,对中国从善意出发而提出的“区分论”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加深了中国民众心目中“所有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都一样坏”的印象。

而同时,日本右翼势力裹胁民众,绑架民意,煽动仇华情绪,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的逻辑是:“中国越反对参拜靖国神社,首相就越要参拜,绝不能软下来。”这种把是非问题偷换成“看谁顶得住”的“小鸡游戏”的做法,是要把中国对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的批判转换成中国与日本两大民族之间的对立,这种战术竟然使不少日本人纷纷追从。而靖国神社内原“皇军”们耀武扬威的电视镜头,“参拜”人数年年增加的报道,反过来又起到了加重中国人对日反感的作用。

在小泉近乎神经质的连年“参拜”的阴影下,中日关系跌入“政冷”低谷,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也持续下滑。这种情感终于被诉诸于行动,发展成为针对日本的抗议运动。

2003年,中国民众掀起了涉日运动第一次高潮,表现为反对“对日新思维”和抵制日本参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网上出现了“如让日企参与高铁项目就要去卧轨”的激进说法。2005年,民众涉日运动出现第二次高潮,表现为反对日本“入常”,上街进行签名与抗议游行,呼吁抵制日货。

但在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走向极度恶化的同时,在日本也出现了一些正面的形象,如日本律师们自费协助中国受害者向日本政府和企业展开索赔运动,一些日本和平团体和个人坚持与右翼势力进行斗争,等等,这些对中国人对日反感的“扩大化”趋势起到了部分矫正作用。而同时,中国政府及学界、舆论界也加大了正面介绍涉日问题力度,这也对民众的日本观产生着影响。

另外,近年来对日看法上的多元化趋势也在稳步发展。学过日语、去过日本、接触过日本人、正在研究日本或有日本留学经历或体验的人,比较喜欢日本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爱好日本的影视、音乐、饮食,在“历史问题”上相对地能够把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和一般日本人区分开来加以考虑。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进行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对日交流及在日居住背景的中国人在回答“对日亲近感”问题时选择“非常亲近”和“亲近”的比例分别达到27.9%和30.8%,远远高于平均值的1.0%和4.9%,而其选择“不亲近”和“很不亲近”者也只有16.2%和11.5%,远远低于平均值的27.7%和15.6%。

还有一种矛盾的现象,即在青少年一代中,出现了酷爱日本动漫、电玩、服饰、流行音乐的“哈日族”。曾经上山下乡的“文革”一代,看到自己的孩子们痴迷于日本漫画,痛心疾首而又毫无方策。但据调查,在“哈日族”青少年中,很多人玩着日本电子游戏,听着日本音乐,在“历史问题”上仍对日持激烈批判立场。

从战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地居民在对日看法上的差异,曾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是否践踏过该地、是否在该地进行过大屠杀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对日本看法的差异也反映在了中国各地区间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上,出现了“北方人在历史问题上更强硬,南方人则更喜欢与日本人做生意”,“富裕层不关心政治、也不关心对日问题”等说法。据说,比起北京,日本商务人员一般更愿意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上海长期居住。日本人中还流行着“只有中国富裕化、民主化了,反日感情才会消失”的说法。然而,在2005年的涉日游行中,上海、广东这两个最富裕地区的民众却表现得最激进,富裕的白领阶层站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头,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北各地则没有出现明显举动。这些现象从根本上颠覆了上述说法。这说明,中国人对日看法的决定因素,已由单纯的自我感受扩展到了更为复杂的众多因素,这些因素与信息来源、知识结构、富裕程度、参与意识等都有关系。

2005年涉日游行中出现的一些破坏性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以此为契机,在中国政府和一些理性媒体的引导下,从2005年下半年起,中国民众的日本观呈现出反思、理性化和成熟化的趋势。

“融冰”时期:呼唤“新区分论”,民众相互理解是关键

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破冰”、“融冰”之势。对“政冷”时代的痛定思痛,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区分论”。

笔者应邀在各类单位就中日关系问题做演讲时,时常会听到如下提问:“普通日本人到底如何对待侵略历史?”这反映了人们急切想知道日本人总体历史观的心情。我会答道:“一般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既不像右翼分子那么坏,也不像我们期待的那么好。总体上他们不太关心这一问题。”

如何把当今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和一般日本民众区分开来,这是新时期中国人所需要确立的“新区分论”。

回首复交以来的35年,中日关系从“高层主导”逐渐受制于“舆论环境”。双方媒体报道和民间感情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中日两国官方与民间复杂的四角互动局面。近年来就总体而言,中国官方对日本比较稳健,中国民间对日情绪比较激烈;日本则是官方对中国比较强硬,民间对中日关系抱有关心的人数的比例则远比中国人低。

目前中日关系“回暖”进程尚处在政治推动阶段,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全面跟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当的努力。两国间的历史问题和现实矛盾不会轻易地得到彻底解决,与此相关的情绪对立也不会很快消失。而中日竞争心理、媒体的渲染作用以及中日民众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不足,还可能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日本领导人和政府恪守“反省历史”的诺言,中日共同致力于控制和减少政治摩擦,将是“回暖”势头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加强民间交流,使两国民众相互看到对方社会的全貌,是中日走向和解、和睦与合作的最终保证。只有中日人民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并真正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角,日本右翼势力才无机可乘。届时,中日将真正迎来“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季节。

(来源:新华网 作者:金熙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爆笑:人生的N多“第一次”
第一次约会,第一次接吻,大人们的第一次都out了,来看看超级宝宝们的爆笑第一次吧 >> 详细

论坛
足坛十大经典“庆祝秀”
进球了:该以什么方式庆祝一番呢?赛场可是人人都在看着,球星使出杀手锏展现闷骚一面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