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娱乐>语不惊人死不休
摇滚老炮崔健:二十年后,老头更有力量(图)
2010-01-05 15:15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从中产到骂人的问题

我一直保持对现有生存环境的不满意

多年来,崔健一直对外宣传,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抱怨”,不过现在他更愿意称之为“批评”。也许人们只看到了他挑起战争,怒气冲冲,炮火不断……却未能窥视和体恤其用心良苦。当这个年龄的普通男子在应对中年危机的时候,他却还在把“愤怒”当成“乐趣”,然后在音乐里拼命折腾出一番哲学的滋味出来……

南都娱乐:你说自己20年未变?但是20年是个很漫长的人生过程,人的心态始终会变,难道心态的变化不足以影响你的音乐吗?

崔健:从音乐上来说没有什么改变,我们总是在寻找激情。这是一种对过去的厌倦才会产生的欲望。要保持对过去或者对现有生存环境的不满意,甚至可以说,抱怨是创作的基础。

南都娱乐:你所说的“抱怨”是什么?

崔健:如果没有抱怨,最起码做摇滚乐等于丧失了创作的感觉。抱怨是什么?抱怨就是不满意,只有不满意才会发展。

南都娱乐:抱怨是创作的基础。年纪越大,经历多了,见识广了,心态更平和了,当你没有那么多抱怨的时候,音乐创作呢?会不会枯竭?

崔建:抱怨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抱怨,就没有对事物判断的原则,你有原则,才会抱怨和批评。抱怨可能说出来是个不好的词,我更愿意称之为批评吧。抱怨是个人化的,个性就是人权,不尊重个性就是不尊重人权。当你有了个性,跟社会发生冲突,首先的反应,可能是抱怨、批评、愤怒,通过这些才更能够鼓励你这种感觉,或者说发现这种感觉,最后达到一种个性的修补,才能真正把你内心真正的东西让大家看到。

南都娱乐:你抱怨的方式是什么?

崔健:我小时候嘴特别脏,经常骂一些难听的话。我想那时候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释放,会做音乐后,实际是找到了一种抱怨的方式。我更愿意把我的怨气放在音乐里,这样大家会觉得是实打实的。

南都娱乐:你现在物质充裕,社会地位也上升了,生活也安逸了。那音乐里会不会自然缺少了那种大众最渴求的东西?真正的摇滚还存不存在?

崔健:拥有中产生活而坚持做摇滚并不难,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一种坚持做音乐的方式。你认定自己是一个做音乐的人,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事业上大起大落不可怕,你的内心是稳定的。

再见理想

随着老崔一起老去的前摇滚迷们,看这几张图片唏嘘几声,一笑了之。

记得老崔成熟时

李钰(媒体人)我不喜欢崔健。至少是现在的。都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还觉得自己很牛。

史迪(前摇滚乐杂志主编) 对于我个人来说,现在的他有点较劲,企图证明自己还年轻。但他最动人的地方,还是对细腻情绪的把握,一击中的。比方说,像《蓝色骨头》。

黄燎原(乐评人) 真理永远在少数人手里,少数人影响时尚,影响未来。我不觉得老崔没有影响力了。其实他的音乐对于他仍然在前进中,只是时过境迁了。而且很多人怀旧,不愿意接受“新”的事实。

我们不喜欢过去但还是要干下去

文_邱大立

在上世纪80年代刚过一半时,崔健作为一个“不合时宜”的敏感符号,和麦克·杰克逊为首的西方流行乐同时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他决定要发明一种新的歌唱方式。他渴望自己真正像一个人一样去学习思考,学习寻找专属自己的身体、生活。他的揭竿“造反”揭开了中国摇滚的第一个10年。在上层建筑的视野里,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里通俗音乐界第一批被孤立、敌视和打压的对象。1987年初,他因改编经典红色革命歌曲《南泥湾》而遭到了最严厉的惩罚,被迫从北京歌舞团辞职,但是他没后悔。

因为,摇滚乐不需要去单位报到上班,摇滚乐也不需要被任何人和权力批准。崔健曾经像每一个最普通的中国人一样,有单位,有领导的关心与管理,有条不紊地过日子,但是在有一天他找到摇滚的时候,他知道一切都可以飞了。他不相信中年人和老年人可以为这个国家改变什么,他信任青年,他认为青年可以用一种叫“摇滚乐”的东西去纾解逐渐硬化的脑神经,他觉得这种没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可以让人们理解什么叫自由。1993年,当迫于现实环境强大压力的崔健被封杀时,摇滚乐却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地滋生了。但是在90年代中国经济洪流的强大冲刷中,这些崔健精神上的养子并没有保持住思考的冷静和创作的独立性,当他们前仆后继地与一间间摇滚唱片公司签约时,崔健艰难地在全国各地一场场小型演出中推敲现场的力量。崔健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掘墓人,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注定不能真正地接纳他。

1994年8月,崔健发表的专辑里有一首歌叫《盒子》,1993年9月,彼岸的“涅盘”乐队发表的专辑里有一首歌叫《心形的盒子》。在八九十年代交接的时候,崔健正是打开了中国人精神的一个心形盒子。九十年代,当每个人在一夜之间突然明白要赶快去谋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时,崔健也自然地从一个理想青年蜕变为一位百战不殆的音乐家。

从1989年到2009年,崔健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段一无所有的长征,中国人终于明白:从中国人民到中国公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幸好,我们不再是一无所有的人;幸好,这儿的空间不大不小,刚刚好。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编辑:袁贺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点TAG
更多新闻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