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综艺吧>综艺资讯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重演(图)

[ 2006-04-24 11:12 ]

 

与儿童歌舞表演曲相比,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篇幅稍大,除歌舞外还增加了简单的说白,故事情节更富于戏剧性,类似小型歌剧。在创作中,他同样注意儿童富于想象力的特点,适当采用童话、寓言等形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向儿童进行新思想的启蒙教育。从1922年起,黎锦晖在他主编的《小朋友》周刊上连载了他编创的《麻雀与小孩》等11部儿童歌舞剧本,一些剧本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单行本。通过他在随后成立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以及中华歌舞团的演出,这些儿童歌舞剧风靡一时,不仅成为当时全国各地儿童音乐教育和音乐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甚至被远在国外的华侨视作代表祖国艺术的花朵。

《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写作最早、修订时间最长的一部儿童歌舞剧,1921年出版,1928年至1934年间共再版16次。作品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引用了《苏武牧羊》、《银绞丝》等民间曲调,通过麻雀和小孩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养成善良和诚实的优良品德。《月明之夜》是一部童话式的歌舞剧。1923年出版,到40年代还一再重印,再版了30次。它反对封建迷信,歌颂“人间之爱”,告诉儿童人间要比神仙世界更幸福。其他如《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则宣扬了只要勇敢、机智、团结,就能以弱胜强的观念。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来看,代表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最高成就的作品,当属1928年完成的《小小画家》。这部歌舞剧的全部音乐几乎都是黎锦晖根据剧情和歌词创作的。作者采用生动、精练、诙谐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小小画家、母亲和三位私塾先生的形象。作品揭露、嘲讽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因材施教、反对死读经书,并宣扬个性解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部作品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曲目。

一般来说,儿童歌舞剧多半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孩子们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布景并演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表演性很强,通俗易懂,声情并茂,载歌载舞,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一经问世,便深受儿童喜爱,并很快广泛流行于全国,成为各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其影响也从上海扩展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侨学校,对活跃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和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黎锦晖在《小羊救母》的序言中所说:“歌舞剧是教育的利器”,“希望人人承认歌舞,它可以增进知识和思想,是普及民众教育的桥”。

“爱”是黎锦晖儿童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他的笔下,“爱”被赋予了广博的内涵。如《麻雀与小孩》赞美纯洁无私的母爱;《月明之夜》歌颂了“人间之爱”,《葡萄仙子》启迪儿童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怜爱以及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博爱,等等。黎锦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到“真、善、美”的滋润和熏陶。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数量之多,受欢迎程度之高,影响之大,直到今天尚无人可比。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老年人对童年时所唱过、听过的这些儿童音乐作品,至今还记忆犹新。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艺术等美育教育所产生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黎锦晖对儿童歌舞音乐的创造与发展,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首创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使我国早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从以唱歌为主的单一形式跨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存的阶段。在艺术创作中,黎锦晖将西洋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移植到中国,并将其民族化、大众化。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成就和经验,对后来的中国歌舞音乐创作有着借鉴作用。

创办专门的歌舞学校和歌舞演出团体

1926年,中华书局发生工潮,黎锦晖被资方怀疑是工潮的暗中鼓动者,于是他辞职离开中华书局。同时,国语专修学校停办,他又失去了推广国语的另一个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排自己的前途,著名剧作家田汉对他说过的一段话给他以启发:“艺术运动是应该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黎锦晖决心为进一步发展音乐歌舞艺术另辟途径。

1927年2月,黎锦晖用中华书局给的版税补偿金和友人的赞助,在上海创办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这是一所以学习音乐、舞蹈为主,兼授语文、算术、外语等课程的培训学校。学员一般在学习3至5个月后就能登台演出。学校创办不久即取得实效。从5月开始以“中华歌舞会”的名义进行宣传演出活动。7月参加全市性“中华歌舞大会”获得成功,9月又在中央大戏院售票公演,包括歌咏、舞蹈、歌舞表演和歌舞剧的长达3个小时的节目,受到热烈欢迎。连续8天的演出,观众场场爆满。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中华歌舞会”广受好评的时候,由于黎锦晖本人忙于创作,再加用人不当,学校出现了经济危机,政治上也压力重重。1928年初,黎锦晖停办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创办美美女校。不久又停办美美女校,成立中华歌舞团。

为了使新成立的中华歌舞团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同时借机宣传、推广国语,黎锦晖选择了流动演出的办法。1928年5月至1929年2月,他率领中华歌舞团先在香港,后到新加坡等南洋群岛各城市巡回演出,揭开了中国歌舞艺术在海外演出的帷幕。演出节目包括民间音乐、舞曲和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及《总理纪念歌》等爱国歌曲。南洋巡回演出结束后,因部分团员另有打算,轰动一时的中华歌舞团不得不在印尼就地解散,黎锦晖则和留下的五名团员因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回国,滞留在新加坡。为筹集回国的路费,黎锦晖接受国内出版商的要求,赶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获得一笔稿费后于1929年10月启程回国。

从新加坡回沪后,为了继续他的歌舞艺术活动,黎锦晖又于1930年初组建了明月歌舞团。作为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伴随黎锦晖此后长时间的音乐活动,对于普及推广歌舞音乐,包括对扩大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的影响,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不但人民音乐家聂耳及王人美、黎莉莉(原名钱蓁蓁,钱壮飞之女)、薛玲仙、胡笳、白虹、黎锦光、严华、周璇等一大批艺坛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学习、演出过,黎锦晖还在这个歌舞团里收留和保护过一些党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文化人士的亲属,如钱壮飞的子女、郭沫若的夫人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