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广告看中国崛起
[ 2007-08-20 08:27 ]

有的广告呼吁接触中国

“遏制派”通过广告鼓吹“中国威胁论”,其后果是毒化美中关系,于美国本身并无好处。美国商界一些有识之士深知其中利害,也通过广告发出了支持中国的呼声。

今年5月,在中美两国于华盛顿举行经济战略对话之际,由8个美国金融服务业协会组成的团体“接触中国”,发动了一场媒体和广告攻势,支持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并明确打出口号:“中国崛起是美国的机遇”。

从5月16日至23日,这个团体连续在美国政界十分知名的《国会唱名报》和《国会日报》上以及“华盛顿都市圈”等公共网站上刊登广告,宣传他们接触中国的主张。

除此之外,他们还邀请了美联社、道琼斯新闻社和《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采访和报道他们的活动,并请出美国前商务部长唐·埃文斯在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和彭博新闻社电视台上露面,向美国观众宣传发展中美关系的种种好处。

“接触中国”代表的是美国的金融服务行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为美国提供了五分之一的就业机会。他们发出的呼声很有分量。

广告折射美国人复杂心态

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广告和主张与中国合作共赢的正面广告旗鼓相当,反映了当前美国社会对中国崛起矛盾而复杂的心态,这两类广告都是非商业的,在特定时间、场合才会出现。

而在美国的商业广告中,呈现出来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率先试水美国广告市场,并小有斩获。中国三九集团曾将“三九胃泰”的大幅广告挂在了纽约时代广场上;而海尔公司则不仅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树有大型广告牌,甚至还有了一条冠名的“海尔路”。在纽约的一些出租车上,偶尔也能看到“青岛啤酒”的广告。

然而,这些应该承载中国形象的广告还为数不多,在美国主流媒体上更是鲜见。相比之下,日本、韩国的产品广告在美国的“出镜率”要高得多。这与中国缺少世界级品牌有关。

在美国,还有一种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广告,但主题与中国基本无关,只是借用中国的人或事物当“道具”,大多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猎奇心态和歪曲理解。

智利:满城尽是“黄金甲”

“我们想通过长城汽车的广告告诉智利人:中国产品并非总以低价取胜,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已经来到了身边”

“你所不了解的中国能给智利带来惊喜。”为在智利市场推介长城汽车,经销商德尔科公司精心设计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广告词。

“如今的IBM笔记本电脑都是由中国生产,而中国更是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到了太空。”德尔科公司总经理拉米罗·乌伦达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智利有一些人都认为中国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价格便宜的产品,这是一个误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